新闻是有分量的

湖北:健康扶贫 一项有温度的民生工程

2019-03-08 16:27栏目:健康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从这个角度来说,健康是“扶贫的根本、脱贫的关键”。

  近年来,我省抓住脱贫攻坚的这个“关键”,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群众“看得起病”的保障水平明显增强,“看得好病、看得上病”的可及性、可得性进一步提升,“少生病”的愿景逐步显现,百姓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暖政,惠民生

  健康扶贫,一项有温度的民生工程。

  温度体现在,省委、省政府顶层设计,密集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将健康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场关键战役;公立医院改革先行,为贫困群众的疾病救治开通“绿色通道”,方便群众就医;基层医疗工作者践行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用医者的耐心、爱心去融化贫困群众的心。

  始于红安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四位一体”就医兜底保障机制,成为我省健康扶贫的一个符号。如今,红安已脱贫摘帽,“四位一体”在全省遍地开花。

  对于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并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200元的标准补充医疗保险。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进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年度控制在5000元以内。

  2017年,农村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5%以上,2018年上半年达到90%左右。“现在看得起病,再也不用自己扛,我觉得心里舒服多了,感觉病也好了一半。”丹江口市官山镇官亭村村民蒲永清患肝腹水住院20天,结算时只付了91元。惊喜之余,他切实感受到了温暖。

  数据,并不枯燥,充满暖意。

  为了让贫困人口“看得好病”,我省全面实施分类救治制度,开展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行动计划。截至今年6月,我省确诊儿童先心病、儿童白血病、食管癌、胃癌等9种病的患病贫困人口19889人,集中救治19051人,救治率95.79%;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做到了应签尽签,重点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实施跟踪管理,签约服务率达80%以上。

  为了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2017年全省投入约12亿元资金,用于贫困地区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求医问药、健康保健的基本需求。

  为了让贫困人口“少生病”,我省坚持“预防为主”,扎实推进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仅“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一项,累计投入7378万元为婴幼儿免费发放辅食营养包。

  2015年,我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189.59万人,至2018年6月底减少到42.9万人,降幅为77.4%。

  任务,仍艰巨

  健康扶贫进展到现阶段,剩下的任务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洪湖市卫计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该市医疗机构整体医疗水平有限,大部分的肿瘤及儿童疾病无法在县域内进行手术和放化疗,部分贫困患者只能转诊市外医院治疗,交通、陪护等隐性成本难以统计。“虽然,我们提倡贫困人群就医‘大病不出县’,但现实确有难度。”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贫困地区集中,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投入不足,县级财政能力弱,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建设不同程度存在“欠债”。

  同时,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成为农村贫困慢性病患者自身、家庭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显示,国家统计的95种主要疾病,我省农村贫困人口共确诊患病病例57.9万例,患病人数排在前10位的病种分别为高血压、脑血管病、重性精神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病(髋、膝)、老年性白内障、重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占比74.5%。“贫困地区慢病和传染病较流行,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不太注意公共卫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陶红兵教授认为,在贫困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没有主动接受防病知识的途径,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和乡村医生来发挥作用。

  此外,县市财政兜底保障资金压力巨大,异地结算的“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加之全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还有33万户42.9万人,健康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攻坚,再发力

  随着健康扶贫不断驶入深水区,我省吹响3年攻坚的冲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