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要健康不要上当 保健食品的推销套路 我们为您挨个儿揭开

2019-03-15 18:06栏目:健康

如今,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信息不对称、认知能力弱等特点,通过设置消费陷阱等手段,骗取老年人财产,致使老年人的权益受到侵害。

怎么才能避免老年人被骗呢?咱们打开这个“消费锦囊”看一看。

不偏听野医游商忽悠咱不信

生活中,老年人经常会在街头巷尾碰到一些打着“祖传秘方”“包治百病”旗号的“游医”,声称某种治病方法别人没有,只有自己有。之后,他们发放一些免费小册子,重点介绍自己的“祖传秘方”。结果一些老年人便在试试看的心理驱使下“上当受骗”了。

提醒

往好了说,这些“游医”秉着治不好病也吃不坏人的原则去配制所谓的祖传秘方,实际上往往就是用一些无毒无害的食材来“炮制”所谓的“灵丹妙药”,但也保不齐这些胡乱配置的“药方”有这样那样未知的副作用。别看摊位前人头攒动,别信,那都是“托儿”。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咱一定要避而远之。

不偏信真假专家要辨分明

一些不法商家以“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为幌子,邀请一些广告“明星”,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到现场进行“养生”讲座,进而兜售保健食品。不少老年人因为盲目信任这些所谓的专家或名人的介绍,轻易选购了大量假冒保健食品。

提醒

要谨慎对待“老年人讲座”,学会多思考。对于不能明确身份的“专家”,不要轻易相信。多跟身边其他人交流、打听,不要受现场气氛的鼓动,冲动消费。如果这个产品真好,不会“限量发售”,不用担心错失机会。

会保护自己隐私不透露

一些不法组织者选择在菜市场、集贸市场、公园等老年人聚集的场所,谎称自己受医院委托,正在开展一项对老年疾病普查的活动。组织者往往会请老年人填写“健康状况普查表”,借机与其攀谈,了解老人的家庭人员组成、家庭收入、健康状况等等,圈定“潜在客户”,向老年人推销产品,有针对性地夸大产品功效,诱骗老年人花高价购买,甚至掏空老人的家底。

提醒

老年人无论出于对自己身体的保养还是本着“不给子女添麻烦”的想法,往往特别恐惧生病,而一些非法保健食品销售人员恰恰抓住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诱骗老人消费。对于自己的个人信息,轻易不要透露给不相关的陌生人。另外,保健品不是药品,一旦身体不适,一定要去正规医院进行专业诊治。

不贪心“天降馅饼”不可信

免费体检、免费讲座、免费试用、赠送礼品、免费旅游、优惠养生、感恩答谢,这些看似不花钱的行为,背后也许隐藏着一双邪恶的攫取金钱的大手。为达到诱导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目的,“免费体检”中会发现老人患有某种“严重疾病”,顺势推销保健品。

提醒

为防止中老年消费者因保健品消费而上当受骗,建议远离所谓的专家义诊、免费体检、免费健康讲座、组织旅游、分时养生度假、以及会议营销等商家法定营业场所以外的各类保健养生宣传、经营行为。老年人应切记,“免费午餐”背后肯定暗藏猫腻。

不心软别把假意当真情

“你就跟我亲妈一样。”“大爷,以后我就是您干儿子。”一声声亲热的呼唤,一天数次的嘘寒问暖,不少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面对这样的亲情攻势,难免沦陷。而兜售保健品的促销员恰恰掐准了老人空虚、落寞、渴望关怀的“脉搏”,甘之如饴地购买大量高价保健品。

提醒

为人子女者,对老人的孝顺,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的满足,更要关心父母的精神、心理状态。既能够打消老人晚年的失落,也能够断绝骗子乘虚而入的机会。

懂维权这些凭证要保留

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消费者不仅要做到掌握起码的辨识商品真伪的能力,而且还应当做到掌握基本消费维权知识。

购买保健品或接受相关服务,应当选择正规商家,通过正规途径购买,并妥善保留购买小票,主动索要发票,保存在线交易记录等必要的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积极通过正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监管部门

沈阳市场监管局整治“保健”市场乱象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了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沈阳市消费者协会积极开展消费教育活动宣传此项活动,并提示广大消费者正确认识和理性选购保健食品,谨防上当受骗。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苏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