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彝族娃渴望读书 老师:娃娃不能来 我们就去(3)
但一周后,拉支还是离校了。哥哥拉且说,因为弟弟没有学习基础,尤其是生活很不便,为了不麻烦同学,他都憋着不去上厕所。面对现实诸多不便,父母决定让儿子辍学。
“收拾课本离校那天,我转过身,没敢看他。”李光旭告诉记者,自己的心像被针扎一样。
“娃娃不能来上课,我们就去!”看着拉支的背影,校长木乃什日决定,不能放弃一个这么渴望知识的孩子,他能学多少是多少。
不久后,学校担负起为拉支“送教上门”的任务。
除体育老师外,学校十多门课的老师都为拉支轮流送教上门过。每次,老师们会碰头准备教具,有时还会带上油和米,赶半小时车到镇上,再步行一个小时才到拉支的家。
地理老师周伟最挠头。拉支对地理完全没概念,怎么教?他琢磨很久。
3月6日,李光旭和老师周伟、历史老师李自军一起来给拉支送教。周伟特别带上一块特殊教具——一块硬质地图板,凹凸不平,有山有水的地方,摸得出来。
“这里叫北京;这里是四川,是盆地,周围都是山;这里是大凉山,是我们的家乡。”周伟拉着拉支,大手小手在地图上游走的画面,从此成为独特的风景线。李自军老师在讲历史故事时,也会利用地图板,告诉拉支事件发生在哪里。
老师们教给拉支的,都是简单易懂的生活小知识等。即便如此,也能让他每次兴奋好半天。“爸爸,我们住的地方在山上,周围还有好多山。”第一地理课后,拉支兴奋得手舞足蹈,让么洛古布子这个中年汉子红了眼睛。
“你们下盘好久来?”每次送教结束,拉支都会拉着老师们的手,边送别边不停追问。
木乃什日说,学校正在按照拉支能听懂的方式录制语文、数学、生物等课程磁带,这样拉支平时也能听能学,今年4月就能送到拉支手上。
拉支听力很好,对音乐尤其敏感,平时总要哼几句,在所有课程中,他的最爱也是音乐课。
3月17日,音乐老师阿衣铁哈莫来送教上门时,专门把自己参加全国乡村音乐教师培训时发的口风琴送给拉支,还花了2个小时,手把手教会他边吹边弹出一个个悦耳的音符。
如今,原本有些内向的拉支,不仅跟老师的互动越来越好,面对陌生人也能自信地唱起歌来。“等爸爸攒够了钱,把我眼睛治好后,第一件事就去读书,以后我还要当个歌手!”
阿衣铁哈莫仿佛看见,拉支的眼睛里,因为知识,因为梦想,照进了一道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