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砥砺前行 逐梦航天
2019年3月10日0时28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星6C卫星,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00次飞行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49年间,西昌航天人砥砺前行,见证中国航天速度,刷新中国航天高度,培养中国航天人才。
见证中国速度
据统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第1次发射到第100次发射用了37年,从第100次发射到第200次发射用了7年,从第200次发射到第300次发射仅用了4年多时间,中国速度令世界震撼。
其中,三次“逢百”节点,两次花落西昌,这并不是偶然。翻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记录表,可以清晰地看到,自1984年1月29日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累计放飞长征系列运载火箭127枚,约占总发射次数的42%,是中国目前执行发射任务最多的航天发射中心。
顶风云,举北斗,托嫦娥,铸天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49载砥砺奋进,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取得了中国航天一个又一个“第一”,创造了世界航天一个又一个“首次”。
2018年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心17次发射连战全胜,刷新了新的纪录,创造了新的奇迹。西昌航天的创举令国人为之瞩目:100天连续实施7次发射、最短间隔15天,3箭多星、上面级同时在场测试,3天进行7次状态转换,14小时连续执行两次发射跟踪测量任务,平均每周卫星长管时间120个小时……
北京时间3月10日0时2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图为中星6C卫星资料图片。中新社发 高楠 摄
对于西昌航天人创造的中国速度,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表示:“成熟可靠的体系和装备建设、严格的质量管理以及奋斗追梦的热血斗志是航天发射的制胜基因,是确保成功的重要法宝。”
刷新中国高度
“火把飞上天啦!”1984年4月8日傍晚,在大凉山区一个叫菠萝沟的峡谷里,一个拖着长长火焰的巨大亮点震天撼地、腾空而起。
当地彝族老乡们所说的“火把”,其实是搭载“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的长征三号火箭。这颗试验通信卫星的首发成功,标志着在距地球36000公里的同步轨道上,从此有了属于中国人的一席之地,中国航天从西昌走向高轨。
16年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的新征程。截至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先后实施35次北斗发射任务,成功将47颗北斗卫星送入太空,发射成功率达到100%。
此外,首次外星发射、嫦娥奔月等任务,均花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在不断刷新中国高度的同时,正努力向世界一流发射场迈进。
“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实现从发射单一型号火箭到发射多种型号火箭、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发射多轨道航天器、从发射国内卫星到发射国际商业卫星、从每年2至3次发射任务到年发射能力达到15次以上的重要跃升,完全具备执行高密度任务的发射能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学宇说。
培养中国人才
从跪着擦地板“请进”亚洲一号到首次外星成功发射;从14个月建成“亚洲第一塔”到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从探月工程六次稳定“零窗口”发射到47颗北斗卫星百分之百成功发射,从长七、长五首飞成功到“超级2018”圆满收官……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瞬间铭刻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历史上,至今熠熠生辉。
在保持高密度航天发射的同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人才培养也在齐头并进。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航天快速发展,实战的磨砺促使广大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80后”“90后”逐渐成长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发一线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成为航天发射的核心力量。
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贾桂文,便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众多优秀年轻指挥员的代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贾桂文由一名普通的岗位操作手迅速成长为系统指挥员,并成功执行长征二号丙、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等多项发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