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文化资源要活起来、火起来
2019-03-13 23:58栏目:新闻
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文化资源需要更多人看到
今年的东湖,特别红火。除了多家中央媒体集体打卡,还有众多游人慕名远来。赏花、看湖,骑车、跑步,人如潮涌,甚至还有人远道而来,只为一探口碑爆棚的森林书店。据东湖风景区的数据,这两年人数不断攀升,高峰期时一天就达30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
东湖早已有之,为何这几年如此红火?有人说,因为东湖可亲,可近,走到湖中,宛如人在画中,体验感太美。东湖是武汉独特的山水文化秉赋,也是这几年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的样本。
大江大湖大武汉,半城山水半城青。有着3500年历史的武汉,在独特的地理气质和历史积淀之下,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白云黄鹤苍凉悠远,长江文明此方独具,琴台知音千古佳话,编钟楚音余音不绝,东湖科教气质独特,光谷充满动感活力,戏曲码头“起范儿”……
天赋秉异,还需要让人看到。文化资源如何让更多人看到,其实也是当下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杭州在撬动文化资源上苦下功夫,也走过不少弯路。2017年G20峰会上,一场美轮美奂、诗意浓郁的水上实景演出《最忆是杭州》震憾了现场的中外嘉宾。这场演出在内容上并没有“惊喜”,依然是西湖元素、杭州特色和江南风韵,但是将这三者上升到中国气派及世界大同的高度,加之高质量的艺术表现,效果惊艳。目前,这台演出每年收入上亿,观众数量数千万,可谓“活起来,火起来”的又一范例。
沉睡的资源,活起来,才能火起来,而火起来的东西,正是鲜活可传播的东西。借助《最忆是杭州》式的演出,杭州的江南风韵和城市气质动起来,活起来,摇曳生姿,仿佛能让人看得到,闻得到。
越高质量越能“活起来”
华夏大地上,很多城市都有自己压箱底的文化珍藏,不但要拿出来,还要让人眼前一亮,心有一动,这个活儿不简单。故宫六百年,压箱底宝贝不少,但在这两年才成“网红IP”,还是故宫人在“盘活文化资源”上苦下功夫的结果。故宫“盘”活宝贝儿,走过弯路,比如引进星巴克、给小摊贩一点小地方等等。事实证明,这种“盘”不对路。“盘”文化资源,还得在文化两字上做文章。有人说,什么是“文化”,是经过时光淬炼和打磨的宝贝,“盘”它们,比“盘”故宫那点门面空间大多了。
盘活文化资源,当然不是简单地晒出来。看东湖、杭州和故宫三个例子,可以看到一个共性,即文化资源在展示和传播中,观者获得良好的精神互动和体验,换句话说,很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在“美好”二字上的需求,用户体验非常好。世上书店千千万,为什么会有人不远千里到武汉东湖深处一家森林书店来打卡?有网友叙述:“背靠山,前眺湖,听鸟声,看闲书,所谓岁月静好,大约就是如此吧。”
越是从用户体验出发,越能出高质量、精良的内容,越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东西,越能鲜活地传播。
盘活文化资源正当其时
文化资源的盘活,正当其时。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GDP临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进入“井喷时代”。2017年中国人均GDP达8836美元,文化需求极速增长。中国人也有老话,仓廪实而知礼节。从基本生活到美好生活,也是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跨越,其间,文化体验和消费将挑起大梁。
关注人们内心,关注人民精神需求,文化资源就能“活起来”。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盘”的是几千年前的老资源,老资产,为什么还是这么有活力,有魅力,有吸引力?因为对“美”的需求和体验,不管经过多少年都新鲜生动。在互联网时代,人的社交方式发生极大变化,可是人们还是常常感到孤独,所以“知音故事”无论怎么移时易地,都很容易引发共鸣——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高水平的展示方式。
文化资源活起来,需要形式,需要载体,需要符合市场和规律的传播技巧。越有活力的东西,越能在口碑中传开传远,而口碑本身,也是最好的考官,最好的广告,东湖就是在口碑中越来越火。
鲜活的文化资源于一个城市的意义,绝非文化产业那样简单。文化“盘”到一定程度,会让一座城市气质鲜明,具有极高辨识度。魔都之上海、活力之深圳、婉约之杭州——辨识度本身,会成为城市一个重要的文化标签。
【编辑:叶子】
(作者: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