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学生,为什么要学奥数(2)
到了11年级,罗博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道难题:根据美国数学协会的规定,训练营不能进第三次,除非成为国家队队员。还想去,就得继续拼。他成功了。得知自己入选国家队,他很开心,随即又陷入慌乱:“去参加国际竞赛,我会不会成为国家队第一个没得奖的人?”
“那是我过得最‘不好玩’的夏令营,我把所有时间全部用在准备考试上,当时最大的动力就是‘不丢脸’。”后来罗博深在IMO获得了银牌,美国队6名队员中排名第五,“我当时觉得成绩不太好,以后不会再参加IMO了。”
高中毕业后,罗博深到加州理工念书,与奥数暂别。
大一时就被选为
最好和最有趣的教练
人生总是有很多的意外。2001年,罗博深念大一,因为当年的IMO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他又一次与奥数重逢。
“那次,本来我是给新加坡代表队当导游,因为他们都会说英文,我只需要带着他们四处游玩,连翻译的事儿都省了。”回忆起那段时光,罗博深开怀大笑,“这是我经历过最好玩的一届IMO,不需要做数学题,只要从1数到6,确保6名队员没走丢就行。”
正是因为这次比赛,美国数学协会获得了一笔捐助,第二年的奥数训练营规模从原来的30名学生扩大到180名,需要大量师资。罗博深收到邀请,加入助教团,主要负责批改营员们的模拟考卷。
“我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够,没法指导排名前30的学生,但应该可以为排在后面的学生提供帮助。”没想到,训练营的最后一天,他被营员们推选为“最好的教练”和“最有趣的教练”。
罗博深这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竞赛教学上的长处,并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2004年,他被任命为美国队副领队,之后赴剑桥大学深造。2010年,他开始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并再次收到美国数学协会的邀请:是否愿意在不久的将来,接手美国奥数国家队主教练的职位?
罗博深当时陷入两难,一方面他还处在需要在学术界证明自己的时期;另一方面,按惯例,担任主教练的通常都是高中老师,他对自己能否胜任不太确定。
于是,他采取权宜的办法,继续担任副领队,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向美国数学协会表明自己对学习奥数的态度:参加数学竞赛,不是为了“赢”,而是要启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借此认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作为奥赛教练,我更愿意看到的不是比赛时获得的奖项,而是20年后,在新闻里看到学生的名字,以及他们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接下来的故事,就众所周知了。这位从来不想“赢”的前奥数竞赛选手,当上了美国奥数国家队的主教练,并带领美国队在近几年IMO比赛中所向披靡,拿下了四年中的三个团体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