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近十年美国奥数为何变强? 美国的学生是怎样学(2)

2019-03-15 08:11栏目:新闻

  虽然最终只选出6人代表国家参赛,但罗博深认为,其他国家队可能在找全国奥数最厉害的6个人去参赛,但美国人的思维是,起码培养100名最厉害的选手,然后随便挑6人去参赛。在国际奥数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被称作“补短板”。早在2003年就担任美国队总教练的中学教师冯祖名,发明了“重点培养第六名”策略。冯祖名曾说,“每个奥数国家队都有一两个特别强的人,但是并不是六个都最强。”而他所做的,就是“把后面的短板补强”。

  罗博深接任总教练时,沿用了这一策略。

  以前,中国奥数选手虽然在所有选手中算不上最强的,但胜在平均水平高,因此在团队总分上有优势。这几年,随着美国队整体水平的上升,中国队在比赛时占不到优势也在情理之中。

  亚裔学生数学成绩更好

  可能是因为投入时间更多

  罗博深提倡奥数的终身学习,IMO摘金是不少参赛者的梦想,但这不应该是终极目标。他更关注的是学生的长期发展,以及在20年后能在报纸上读到其为人类发展所作贡献的报道。

  初中时罗博深接受奥数训练,教练有一套独特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自己做题,然后轮流发言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而且必须让所有人听懂。这种鼓励学生说自己观点的做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的大学常在周末组织地区性的数学竞赛,还会请博士生给选手们上数学课。只要有时间,罗博深就会飞往美国不同城市,免费给学生作讲座。

  他也发现,美国的亚裔妈妈普遍认为学好数学很重要,会让孩子投入大量时间学习数学。“亚裔学生数学成绩普遍比美国学生好,未必是因为天赋,而是和家长的重视程度关系密切。”他说,“愿意在数学上投入时间是一件好事,但我认为改进学习方式会更好。”

  在中国,不少学生认为学数学太枯燥,根源是他们学的是生硬的解题方法。虽然小学生在初中的确可以通过大量习题掌握解题方法,但到了高中和大学,更关键的是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就容易崭露头角。

  罗博深设想的最好的数学课堂是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数学是优美的,好玩的。他第一次感受到数学的“美”,就是在美国奥数训练营,“教练交给我们的那些巧妙的推理,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却有联系,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数学也可以用美妙这个词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