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2019——春天里的中国两会故事(5)

2019-03-17 06:52栏目:新闻

  去年6月初,祁春风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先后深入电力、钢铁、煤炭、化工等企业,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我们检查大多是突击暗访。”回忆起执法检查的点点滴滴,祁春风说:“我们去一个钢厂检查,离老远就看到那里的大气污染物正在排放,就上到附近山顶查看,还录了像。下山后直接到厂子找负责人。负责人不承认,我们就拿出录像,他就无法狡辩了。”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加开一次会议,听取审议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对检查中发现的涉及22家企业的38个问题点名曝光;在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中,重点监督11个沿海省份的入海排污口设置和管理……一年来,人大监督工作敢于动真碰硬,出实招见实效。

  从两会故事中,我们倾听到中国民主法治进步的足音。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党永富在“代表通道”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五)中国两会,与世界同行

  3月5日7时许,人民大会堂。

  各国媒体记者排起Z字形长龙,一直延伸到楼梯口。

  今年,共有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两会,其中境外记者1000多人——两会,已经成为世界倾听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将如何克服?中国又将出台什么样影响世界的新政策?领到政府工作报告后,很多外国记者席地而坐,快速翻阅,寻找报告里面的关键字眼。

  此时,俄罗斯塔斯社北京分社的一名记者,拨通了分社社长基里洛夫的电话。两人就报告中的亮点与选题角度进行简短沟通。一个多小时后,一篇消息从基里洛夫的电脑中签发:“中国去年全年减税降费规模约1.3万亿元,今年将出台更多减税政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增强民营企业的信心……”

  时钟即将指向9点,外国记者纷纷走向万人大礼堂的三层记者席。此时,南非驻华大使姆西曼已经通过安检通道,从北侧进入大礼堂,与赶到这里的人们一起,共同等待一场中国盛会的开幕。

  万人大礼堂二层,外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驻华代表的旁听区域,200多位外国友人在此就座。虽为外交官,姆西曼却也练就一双“新闻眼”:她注意到报告中提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的目标。

  过去几年,姆西曼走访过中国不少地方,对中国扶贫政策和扶贫成就印象深刻。未来的一段时间,脱贫措施、高质量发展,都将是她关注的“中国故事”的一部分。

  姆西曼由衷感叹:“从曾经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欣欣向荣,我们在探寻中国成功密码的同时,也从中国奇迹中收获更多自主发展的自信。”

  3月8日,上海一幢写字楼内,德国人柯迪文被电视新闻里正在播放的外商投资立法的消息所吸引,停下了手头的工作。

  柯迪文是全球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董事长。去年,巴斯夫集团与广东省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在湛江投资建设一体化石化项目,投资总额预计达100亿美元。虽然项目进展一直很顺利,但专利技术如何得到更好的保障、产品能否争取政府采购……这些问题始终都是柯迪文心头的疑问。

  柯迪文赶快打开电脑,输入关键词,查询外商投资法的有关消息。在调阅相关报道之后,柯迪文向朋友发去电子邮件:

  “期待法案顺利通过并得到强而有效的实施!”

  中国的改革仍将加速推进。在他看来,无论对公司还是个人,中国都会呈现更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巴斯夫评价中国两会的话语:“巴斯夫对外商投资法草案表示欢迎。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必不可少的参与者,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希望成为石化领域领先者的企业,都不能忽视中国市场。”

  柯迪文同中国结缘,始于2001年一次来中国的公差;姆西曼已是第二次应邀旁听,每年一度的两会场景渐渐从陌生变得熟悉;基里洛夫在中国常驻已有26年……

  中国的两会故事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甚至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通”。

  来自埃及的馨玥,是中阿卫视首席记者。白天跑会,晚上加班写稿件、做翻译、剪片子到深夜。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变化,给这位姑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带一路”倡议就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老百姓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