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身边形式主义:考核只看痕迹 检查就翻材料
基层干部,被哪些形式主义困扰(干部状态新观察·基层减负进行时)
本报记者 姜 峰 范昊天 孙 振 杨文明
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019年要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近日,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聚焦“四个着力”,从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思想教育、整治文山会海、改变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现象、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等方面,提出务实管用的举措。
即日起,本版推出“基层减负进行时”系列报道,剖析形式主义的成因、表现及危害,聚焦各地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的新举措,探讨建立长效机制,助力广大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担当作为。
——编 者
-问题:
一天接待几个部门检查,有的考评成了走过场
-对策:
《通知》要求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的问题
两年前,小杨从中部某市经济开发区调到某镇担任副镇长,分管扶贫、民政等工作。“那个时候我还在休产假,恰逢年底,各项工作检查、考评接踵而至,当年又是全区的脱贫年,扶贫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我就提前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小杨说。
年终考核、检查本可以对干部当年的工作情况、成效进行一次综合考评,但由于考核的项目过多过细、考核主体过多过滥、考核方式不够科学,那段时间搞得小杨焦头烂额。
“拿我们乡镇来说,每年年终要迎接的检查,除了市县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个人的综合性工作考核,也涉及我主管的扶贫、民政、招商引资等工作,合计有十多个部门的年终考核。很多考核项目其实完全可以合并,但各级部门都要单独进行考核、检查,弄得我们需要反复准备、填表、报数据,一件事情要重复汇报多次。”小杨说。
据小杨介绍,有些考核不看实际工作成效,只重视迎检资料,以资料多寡、“痕迹”是否明显来定绩效、排座次,基层干部只好放弃休息时间,找资料、补台账、挖空心思编数字,加班加点熬更守夜。
做好乡镇工作必须要深入农村,很多检查考评确需到村里看现场。然而“有时候一天之内有多个单位、部门过来检查,每个部门都要去一次村里,使得一些考评成了走过场,不仅劳民伤财,很多基层干部连正常休息也不敢奢望。”小杨说。
“那段时间经常要加班迎检、陪检查组进村入户,我每周有大半的时间是在各村和进村入户的路上,很多日常的工作和会议只能挪到晚上和休息日。”小杨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基层干部大都认为适当的考核很有必要,但过多过滥则会让迎检方疲于应付,时间长了会影响干部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要求,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的问题。“落实《通知》要求,就是要通过科学设定考核指标来为干部减负。”小杨说,要深入调研掌握问题的核心,通过日常工作评价和合理认定考核结果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设定考核体系。
小杨告诉记者:“去年6月,我调到区扶贫办工作,从基层回到机关,深知农村干部的艰辛。于是我改进工作方法,从实效出发抓扶贫工作,切实精简会议文件和填表报数,减轻基层工作负担,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上。”
-问题:
很多考核只看痕迹,一检查就翻材料
-对策:
《通知》提出考核要看是否解决实际问题、群众评价如何
西部某县要求基层张贴某公告,村里张贴后恰逢雨季,一场狂风暴雨把公告刮没了。恰逢县纪委下来检查,说村里没张贴公告,于是处分了两名村干部。从此之后,村里每每张贴公告,都要先拍张照片。
“留痕本该是倒逼开展工作的手段,现在反而成了怕被问责的自我保护手段。”西部某驻村第一书记小张说。
“宣传、培训、教育类工作是处处留痕的重灾区,”小张告诉记者,夜校安排在晚上上课,要求必须拍照。但在农村开展群众工作更多时候需要晚上走村入户。“为了不耽误工作,我们只能组织大家集中拍照,拍完再立刻分头去群众家里工作。”
“上级要求每个月更新一次进展、报一次人数,今天是这个部门、明天是那个部门,基层对着上面一二十个部门,如果不留痕迹,可能马上就要挨处分;但如果认真应对,更有意义的群众工作又没时间开展。”小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