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彷徨在分岔路口(2)
由于受干扰的因素太多,国家间的防务合作看似紧密实则十分脆弱。印度是印美合作中相对弱势的一方。印度向美国大量采购武器装备,用事与愿违、弊病丛生来形容并不为过。
一方面,美制装备对印军战斗力产生效益相当有限。不难发现,在传统主战装备上,印度依然以俄制装备为主,但在尖端武器、新兴作战领域,印度则更倾向于引进美制装备。然而,未来作战是体系能力的较量,在高端武器装备领域,美俄双方存在较强的技术防范措施,诸如作战数据链、战场情报等核心信息,必定不会互相开放。尽管美俄在装备设计思路上有渐趋一致的迹象,但各自根深蒂固的排斥基因,会给印军塑造体系作战能力制造巨大障碍。此外,美制装备价格过高,印度难以在短时间内弥补巨大的装备缺口。
另一方面,印度与美国进行防务合作的潜在风险很大。目前,印度看似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但不可忽视的是,与两个“针锋相对”的军事强国同时做生意,存在极大隐患。2017年美国出台《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对印度在采购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一事上横加干涉。虽然印度最终顶住压力,与俄签订了军售协议,但谁也不知道,印度为此付出了多少代价。一旦美俄关系出现重大变动,美国和俄罗斯都可以把待交付的装备、售后服务保障等关键因素作为筹码,对印度实施胁迫。到那时,印度面临的很可能是骑虎难下的局面。
无论是引进俄式装备还是美式装备,印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带动本国军工制造业发展。然而,在印度有限的经济实力面前,这无疑是个悖论。先有俄罗斯“天价”航母改装费,后有全球最贵“环球霸王”运输机,印度在进口武器装备上入过不少“坑”。同时,大量进口武器装备挤压了印度国内军工产业的生存空间。研究表明,如果印度减少25%的武器进口,将会给其国内增加几十万个高技术工作岗位。
左边是美国,右边是俄罗斯,印度应该往哪走?不妨,向前走。
4、“星条旗”不是灵丹妙药
向前走,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实力。遗憾的是,印度军火商一直未能担此重任。印度国产航母、“阿琼”坦克、“光辉”战机,包括最近再次“跳票”的未来步兵战车项目,这些印军的“天字一号”工程无一例外都耗资巨大、耗时漫长,最终却难见成效。
不仅如此,就算是印度购买技术许可证、引进生产线在国内组装的武器装备,其质量也无法与“整装进口”的装备相提并论。苏联曾许可印度公司生产米格-21战机。迄今为止这些战机已经坠毁了近一半。对此,印度媒体称,战机失事是因为采用了印度国内质量不佳的零部件。印度国内的基础工业能力不足,即使引进好的技术,也制造不出好的装备。难怪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此次战机竞标中明确表示,不愿为瑕疵产品负责。
能力不足源于体制僵化。2001年以前,印度国防工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其中,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拥有50个实验室、4个造船厂和41个军械厂,基本上垄断了印军所有的重点项目。然而,这些项目几乎没有一个能顺利完成。连续几任印度政府都未能对该组织实施有效改革。此后,印度国防工业领域虽然向民营企业开放,但程度依然很低。
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发出“印度制造”倡议,希望以提升国防工业能力为牵引,全面振兴国内制造业。在军购项目中,中标的外国厂商要转让全部或部分技术,印度国内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公平竞争,胜出者与中标厂商合作生产。
但是,在印度国内的合资公司中,外资出资的比例上限为49%。无法取得经营权,导致外资对技术转让感到犹豫。
何况,印度还有一个与“印度制造”战略严重违背的政策:允许军队作战单位自行选择一部分武器装备的供应商,以解决一线作战部队装备弹药短缺的问题。
顶层和末端如此相互矛盾,印度武器的国产化谈何容易。
武器装备发展是一门科学,没有捷径可走。“星条旗”并不是印度的灵丹妙药,“印度制造”的前景何在,仍是一团迷雾。(杨王诗剑、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