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一家三代10人当警察

2019-03-28 04:46栏目:新闻
TAG:

    民警杨子一。

    杨子一的父亲(左六)。

    杨子一小时候和外公外婆在一起。

    杨子一(后右)和母亲(后左)以及外公外婆一家人,都是公安民警。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每年春节一大家人热热闹闹地吃顿团圆饭,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对杨子一一家而言却显得格外不容易。猪年的除夕夜,杨子一和母亲,外公外婆,还有大舅二舅一家,好不容易都聚在一起了,但坐下才发现,表姐没在。

    杨子一是渝中区公安分局法制支队的一位普通民警,在这个普通的家庭里,祖孙三代10人都选择了公安民警这份职业,他们都曾经或正工作在公安战线的最基层。

    “在我印象中,30多年来,我们家过年时全员到齐、团聚在一起的时光几乎没有,一次都没有。”杨子一回忆说,因为全家都是警察,过年也是家里人最忙的时候,不是这个执勤、就是那个巡逻,几乎都在当班,根本聚不到一块儿。

    从新中国的第一代公安民警,到如今精细化的警种,一家三代出了十名警察,这样的警察世家,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这份职业,更是一种精神和意志。

    昨天中午,杨子一走出办公室,准备回家休息了。值了晚班的他有些疲惫,他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但是母亲正开车外出办公,嘱咐了他几句,就匆匆挂了电话。外公已经88岁了,听力有些减退,杨子一在电话里向老人大声说了几句后,又匆匆挂断了。

    他原本打算在即将到来的五一节假期,策划一家人的聚餐。看这个样子,又难成行。

    外公1951年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公安民警

    杨子一的外公杨邦鑫今年88岁,退休前是渝中区原石板坡派出所的副所长。杨子一说,因为外婆患病,外公退休后就一直在家照顾外婆,很少出去。当得知记者要来时,老人忙着在家里翻找他曾穿过的老一代警服,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只找到一件旧的军大衣。

    新中国成立时,杨邦鑫只有18岁。“1948年的时候,我还是银楼的一个小学徒。”老人说,那是一家私人开的金银首饰店,解放后,他在家闲了两年,直到看到一份招录公安民警的告示。他很顺利地经过了考试,1951年8月,杨邦鑫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代公安民警。

    后来在与外孙杨子一的闲谈中,老人说,他最初担任的是派出所里的户籍民警。不过和现在的社区民警相比,他们那时要管的事情就多了去了。不仅要熟悉辖区的住户,还要负责破案,不时还要到一些刑满释放人员家里进行探访,做思想工作。

    杨邦鑫个子不高,一口地道的重庆话,对人很是亲切,做事既有亲和力,也讲方式方法。“当时他片区里那些调皮捣蛋的青少年,对我父亲是又怕又爱。他们做了‘坏事’,每次都会被逮到,经过处罚后,我父亲又会语重心长地教导他们。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父亲尽量保证他们的前途不受影响。”杨子一的母亲杨丽回忆道。

    “外公身上,老民警的做事态度和性格,深深影响着我。”杨子一告诉记者,自己进入公安队伍后,时常去向外公请教。老人总是教育他:“做公安工作要下细(仔细),要注意分寸。”

    三口之家曾以派出所为家,三岁时父亲因公牺牲

    母亲杨丽原本是望龙门派出所的户籍民警,父亲赵佳是张家花园派出所的民警,后调动做内保警务工作。29年前,杨子一只有3岁时,父亲赵佳在出警途中因车祸牺牲。原名“赵瀛”

    的杨子一也因此改名。杨丽将儿子名字改为“子一”,寓意杨家又添一子,也表达着自己要将孩子好好抚养长大的决心。

    赵佳也出身警察世家,“他(赵佳)是1978年加入公安队伍的,是个大学生,会说英语、俄语,为人正直而温和,是特别好学、业务能力也好的谦谦君子。”杨丽带来了不少家里的老照片,记者在其中一张其丈夫与同事们的大合影中,看到身着80年代绿色警服的赵佳,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看起来相当有气质。

    结婚后,因为夫妻两人没有房子,所以一家三口在望龙门派出所(原派出所地址在道门口)三楼找了一间空置的房子,安了家。

    母亲是户籍民警,时刻都把户籍资料拿在手里背,父亲则经常在三更半夜被叫醒,到楼下去处理紧急工作。父亲有一次给杨子一冲奶粉,因为拿错了奶粉,被母亲臭骂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