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姐卖衣记
▲陆大姐衣服卖出去收到钱笑了起来。| 扫一扫更精彩
侗族村寨的清晨或傍晚,常伴着“梆梆”的木槌敲击混着小溪流水声,那是三三两两的侗族妇女举着木槌在溪边石板上捶打布料。
服饰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村里人告诉我,侗族的服饰分为常装和盛装,做一套盛装服饰,从制纱、晾晒、纺织、染色、槌打、裁剪、绣花到成衣,一般要三年时间。因为工艺的复杂和耗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游客到了侗寨很难买到一件侗服。
现在村里很多妇女认识到了侗服的“宝贵”,都靠它赚了“第一桶金”,陆大姐就是其中一位。与别的小贩们凭叫卖吆喝吸引顾客有些不同,她卖东西有些怪。只见她神神秘秘地用担子挑着两个大编织袋走走停停,有时干脆在村里的鼓楼歇下乘凉。要不是一位老奶奶拿起件裙子往身上比,外人绝猜不到她是在做买卖。
陆大姐是土生土长的侗族人,头上扎着一条最常见的白底红色花边毛巾。闲谈中我一再表示想看看她卖的衣服,她也耐心,一直问我:“你要不要买的?要买才能看的喔。”我实在好奇,一边敷衍句“要买要买”,一边翻起她那个开着拉锁的编织袋,里面用塑料袋层层包裹着,费点劲儿才翻到两条用废布条绑得整整齐齐的裙子。另一个袋子她更是始终拉锁紧闭,一只手还总搭在袋子上,据她说那里面是她手工做的耳饰。
“为啥不把东西摆出来卖?不摆出来别人咋知道你卖什么呢?”我出于好奇问她。
“我懒得摆……”陆大姐听到我的问题也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哈哈大笑,牙龈随之露出来大半,那笑容有种农村人特有的淳朴。
我以为她只是一位有点“懒”的小贩,放下裙子准备离开,但她聊意渐浓,“早上5点我就要在肇兴镇周边转啦,走到纪堂村要2个多小时,腿都要走细一圈的哟!衣服卖不出去我不要回家的。”这是陆大姐一天的目标,而她期待的顾客是村里那些认识她且自己不会侗衣制作手艺的年轻人。
我边和陆大姐聊着,边随手解开一件裙子上绑着的布条,拿起来在身上比了比,侗布的光泽感在阳光下分外耀眼,手工的百褶随风摆动,民族服装的灵动感让人心里一动。
“这条裙子多少钱?”陆大姐用普通话费劲地说出“250块”。话音未落,我们一起大笑起来。我问她:“哪有人卖这个数的?”她打着哈哈说再让我加8块,图个吉利。
“这么贵啊?”在旁边一直没说话的第一书记杨星有些惊讶。陆大姐没理,把裙子套在自己身上,转了个圈,那裙摆随之摇曳地刚刚好,陆大姐这时倒像起卖货的少女。“我的手艺好。”她羞涩中带着自信。
我提出要买下一条裙子,她开始有些不敢相信的表情,随即化成大大的笑脸,许是没卖得这样轻松过,赶忙拿起塑料袋给我装了起来。
“这衣服要做多长时间?”陆大姐听得有些吃力,问到第三遍才明白我的问题,语言的障碍并不影响我们沟通的畅快。
她头往上一抬,手指在下面掰了起来。“哦……要一个多月哟!”
“就这一条裙子要做这么久哟?”杨星又有些不敢相信,陆大姐使劲点着头。
“以后村里旅游发展起来了,你们可以多做些民族服装拿出来卖,游客有兴趣,也能增加你们的收入。我是纪堂村的驻村书记,有什么需要过来村委会找我。”陆大姐听得似懂非懂,点了点头。
晚上吃饭时,村委会的窗外露出陆大姐的笑脸,我唤她一起吃饭,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你们吃,你们吃。”便匆匆地走了,担子上的两个袋子看着依旧没有减轻,怕是今天的目标没有完成。她边走边和老乡说今天要住在村里的亲戚家,太晚了。不知她是不是对以后有游客来买她的衣服抱着期待,到那时她会不会把衣服大大方方地摆出来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