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从贫困户到致富典型 他只用了1年

2019-04-04 03:59栏目:新闻

    蒋凤永在兔子圈里观察兔子生长状态。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3月28日一早,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蒋凤永起了个早床,到院坝外的菜地给蔬菜浇水、除草,再到自家新建的养殖基地,喂兔子。

    “相比以前,现在一年能多挣多少钱?”面对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的提问,蒋凤永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屋里拿出一个账本。

    “我记性不太好,也算不来精细账,收入和开支全记在这本子里。一年下来,赚没赚钱一目了然。”蒋凤永乐呵呵地说。在蒋凤永的账本里,有收支两条线,收入主要是养猪、养兔和务工;支出主要有看病、购买饲料、零用等。

    43岁的蒋凤永曾是铁门乡长塘村二组贫困户,凭着脱贫帮扶好政策,发展养殖业成功“逆袭”。如今,蒋凤永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过上了好日子,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

    直面困境不气馁

    蒋凤永家的故事,还得从1998年说起。

    当年,他父亲因病去世,家里断了主要经济来源。没过多久,母亲田家英也患上了多种慢性病,长期需要药物维持,治病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欠下不少债务。为了生计,蒋凤永选择外出务工。1999年,蒋凤永在外务工时,被工厂机器切坏手指,落下了残疾。

    2010年,蒋凤永结婚生子,他在外务工赚钱,妻子在家操持家务,虽然收入不高,但能养活一家四口,小日子过得不算富裕,倒也幸福平淡。那时的他,何曾想到,困境即将来临。

    2012年,蒋凤永妻子离家出走,留下年幼的孩子和多病的母亲,蒋凤永家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年迈的母亲常常生病住院,孩子又小,需要吃奶粉,蒋凤永的收入不够支撑整个家庭开销,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为更好地照顾孩子和母亲,蒋凤永不得不放弃外出务工的想法,他只好在村附近做零工,微薄的收入对于家庭的开销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2014年,蒋凤永成为村里的贫困户。

    贫困、迷茫以及生活的巨大压力压得蒋凤永喘不过气来,可他从不抱怨。“贫困压不跨一个家,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和母亲,所以我必须振作起来。”蒋凤永说。

    发展产业增信心

    此时,蒋凤永也在思考:务工只能实现短期收益,只有发展产业才是长久之计。可发展什么产业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

    就在蒋凤永一筹莫展之际,他接到了长塘村党总支书记邓大飞打来的电话。

    “当时,邓书记告诉我,现在养殖市场非常紧俏,他建议我养猪。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还能更好地照顾家人。”蒋凤永激动地说。

    这个电话,点燃了蒋凤永对生活的希望。他是典型的行动派,下定决心便付诸行动。蒋凤永从亲戚处借来启动资金,又获得乡政府扶贫资金支持,买仔猪、建猪圈、买饲料……那段时间,蒋凤永整天在猪圈里忙碌,母亲有时候帮他打点下手。

    养猪不仅是体力活,更是一门技术活。蒋凤永表示,虽然他生在农村,从小跟猪“打交道”,但大规模养殖还是头一次。

    养猪初期,蒋凤永遇到不少困难:仔猪吃不下东西,他无从下手;仔猪发热发烫,他一筹莫展……为此,蒋凤永认真钻研养殖技术,请教养殖专家,参加养殖培训,很快,他有了一套自己的养猪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底,蒋凤永靠着自己的努力越过贫困线,成为当地脱贫增收的典型代表。

    “看,这是第一年养猪的收入。”蒋凤永翻开账本说,当年卖仔猪收入了2000多元,加上出栏的生猪,一共收入近万元,“看来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家发展产业比外出做零工强。”

    拓宽产业促增收

    养猪给蒋凤永一家致富带来希望。

    2018年初,蒋凤永了解到养殖兔子市场前景非常好,兔子不仅生长周期短,而且售卖价格高。于是,他便打起“小算盘”。

    由于资金有限,家里又没有多余的养殖空间,他只能在房屋内实行小规模养殖。蒋凤永明白,要想养殖的兔子销售得好,就必须进行生态养殖:给兔子喂蔬菜,虽然生长周期较长,但能更好地保证肉质鲜美,而且重量适中。

    每天早晨,蒋凤永都奔波于田野中,寻找兔子爱吃的蔬菜。因此,他养殖的兔子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