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奋斗者须志向高远

2019-04-05 06:47栏目: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教育引导青年立鸿鹄志

  “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对青年学生提出的四点希望和嘱托,其中的励志就是要求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树立高远志向。志向是青年决心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立志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青年在人生道路上面临的选择很多,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志向。因此,志向的形成需要教育的引导。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淀历史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励志奋斗”的充分营养,孔子的“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汉使苏武的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这些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需要发挥学校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青年将鸿鹄之志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

  通过新时代英雄精神教育定向铸魂。有光辉榜样才能树立高远志向。英雄身上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如何评价英雄,如何看待英烈,反映的是我们民族的集体价值观,体现的是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传承英雄精神是激励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学校不能放松对青年学生的英雄精神教育。新时代以来,我们国家涌现出了罗阳、兰辉、邹碧华等一批英雄模范,我们要通过先进事迹进教材、主题党日、研讨会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青年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讲身边事,学身边人,立下新时代许党报国、执着坚守的伟志。

  教育引导青年艰苦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艰苦奋斗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青年正处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期,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必须通过教育加以正确引导,坚决抵制奢靡之风,通过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来赢得美好生活。

  加强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教育者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教育青年懂得理想的实现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帮助青年锤炼坚强的意志和品格,培养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历练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要让青年认识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开展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回忆七年知青岁月时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应当组织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青年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青年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此历练青年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教育引导青年永久奋斗

  马克思曾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教育工作培养的人,必须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永久奋斗的决心。要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自觉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永久奋斗。为此需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一是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二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三是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四是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并为之终生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