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中国外交官身穿防弹服 专程为他扫墓

2019-04-07 12:26栏目:新闻

  原标题:埋骨何需桑梓地----驻阿富汗使馆清明节为邹兴志前辈扫墓侧记  

  一位普通的中国外交官,在40多岁的英年于喀布尔去世,埋骨他乡近40年。国内的4位至亲牵挂着他,40多位使馆战友关心着他。在14亿中国人慎终追远、寄托哀思之际,他,没有被忘记!

  一

  4月5日,清明节。喀布尔时间清晨7时。

  (刘劲松大使同邹兴志同志的家人通电话)

  “陈老好,我是第14任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刘劲松,向您问好和致敬!邹兴志同志是我们的前辈。我听老馆员讲,他是志愿来到这个使馆的,那时的使馆也处在战乱之中。邹会计为人正直,敬业爱岗,先人后己,与大家关系处得很好,大家都很喜欢和尊敬他。”

  这是一通跨越时空的电话,跨越了两个世纪、两个国家、两代人,跨越了兴都库什山、喀喇昆仑山和燕山,从喀布尔直达北京。

  电话的这一头,是神情肃穆的刘大使;那一头,是感慨万千的邹兴志同志的遗孀、年愈八旬的陈老,还有她的三位子女。

  刘大使说,阿富汗这一段安全形势很糟糕,但时值清明节,使馆仍组织馆员去祭奠了邹老,这是一定要去的!我想邹老如泉下有知,会感到宽慰,因为依靠不懈努力和先进科技,使馆同志今天在扫墓现场与您视频连线了。“连线”其实是“连心”,让逝者和生者都感受到组织的关怀、感受到亲友的温暖。

  刘大使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使馆换了很多茬馆员了,但每一任大使、每一代馆员都怀念着邹会计,记挂着他的家人。这么多年,陈老您含辛茹苦将3位子女抚养成人,我们能想象您的不易。将来馆里同事回北京,会专程登门看望您,也欢迎您的子女来使馆和墓地看一看。我去看过邹会计的墓地,维护得不错。我们会经常看望邹会计,请您放心,也请您和家人保重!

  陈老一再表示感谢,她的小女儿接过电话,哽咽地讲:“感谢大使,感谢您对我父亲这么高的评价!”

  二

  青山处处埋忠骨,埋骨何需桑梓地。

  1982年12月隆冬的一个晚上,驻阿富汗使馆,周边不时有枪炮声。

  邹兴志同志忙碌了一天,刚回到宿舍,拿热水瓶给同事倒水,却毫无预兆地倒下了。送医抢救争分夺秒,阿富汗的医生也是尽心尽力。应该是脑溢血,如果在国内,邹会计多半会被救过来,但在战乱中的喀布尔,大家只能扼腕长叹。

  (向邹兴志同志三鞠躬)

  邹会计的老家在黑龙江,曾是军人,转业后到外交部工作,经历了好几个岗位,还去过老挝常驻,当时老挝不像今天这么安宁,也是个战乱之地。当组织于1982年6月派他到驻阿使馆工作时,他没有一点犹豫。那时候,大家都这样,组织指到哪儿,就奔赴哪儿,拿起行李给老婆孩子告个别,最多抱一抱,没有吻别。一去就是一两年,打长途电话很贵,所以打得很少。和家人联系主要靠两、三月才来一趟的信使,信使最受馆员欢迎,因为他们捎来了千金不换的家书。

  阿富汗,远离妻儿,承受战乱,忍受孤单,那时这里馆员的工资和常驻其他国家差不多,在当地都买不了什么好东西。可谁都没有怨言,都乐呵呵地在馆里干好自己的活。因为战乱,很多馆员自打进了这个使馆,就再没有出去过,直至离任时再去机场。他们对阿富汗的印象,就是那车窗外的街景,还有那天空上的风筝。即使到今天,也是如此。

  邹会计就这么走了,一句遗言都没有留下。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他的遗体无法运回国内,国内亲人也没法来此致祭。是全体馆员打制的棺木,是临时代办主持的追悼会,是阿富汗朋友们修葺的坟茔。同志们的泪水,含在眼眶里,落在衣襟上。亲人们的哭声,太远了,几乎听不见......

  那一年,世界上发生了很多大事。阿富汗战火连天,英阿马岛之战收场,勃列日涅夫死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开航。中国宣布将于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李宁拿了6项体操金牌,《义勇军进行曲》恢复为国歌,中共十二大成功闭幕,国家开始实施“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

  从收音机和全馆仅有的几台黑白电视机里,邹会计了解到这些事,这些事也成为他最后的人生记忆。他曾向同事开玩笑:“计划生育”可管不着我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