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业资管规模年度缩水18%,全行业资管转型“路线图”曝光,3月显效,全业绩看过来
主动管理是券商资管转型的大方向。在如何执行上,各大券商却给出了不同的方案。
受资管新规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影响,2018年券商资产管理净收入、资管规模双双下滑。
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2018年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75亿元,同比下降35.21亿元,降幅为11.35%;受托管理资金总额为14.11万亿元,同比下降18.25%。
重压之下,提升主动管理水平,成为券商资管的一致选择。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各家券商在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上,各有打法:有券商欲打造资管明星产品,有券商主攻机构客户,也有券商专心于固收业务。
“资管新规”威力已现:券商资管规模萎缩18%
2018年是国内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的元年。受“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影响,行业通道类资管规模持续收缩。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证券行业2018年末受托管理资金总额14.11万亿元,同比下降18.25%。
上市大券商也难逃规模下降的命运。根据已披露的21家上市券商的2018年报,截至2018年末,仅中信建投、光大证券(601788)2家券商实现了资管总规模的同比增长,不过增幅也仅为2.03%、5.60%。另外19家上市券商中,除西南证券(600369)未披露相关信息外,余下18家券商2018年度的资管总规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地滑坡。
中原证券下滑幅度最大, 2018年末的资管总规模为112.89亿元,较2017年末下降46.36%;国金证券(600109)下滑31.96%居于次席,年末资管总规模跌至1428.99亿元;广发证券(000776)下滑27.13%居于第三,年末资管总规模为3814.11亿元。
在资管规模总量上,中信证券(600030)以1.34万亿元独占鳌头,居于第一梯队。华泰证券(601688)、国泰君安、招商证券(600999)、申万宏源(000166)、中信建投5家券商的资管总规模在6500亿元之上,处于第二梯队。余下的如广发证券、海通证券(600837)等券商的资管总规模均在4000亿元之下,属于第三梯队乃至第四梯队。
在主动管理领域,中信证券依然以5527.7亿元的规模,独享行业第一宝座。其他券商也有几百亿至数千亿的主动资管规模。
券商资管收入缩水35亿元
伴随着券商资管规模的下滑,2018年券商资产管理净收入也出现了滑坡。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2018年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75亿元,同比下降35.21亿元,降幅为11.35%,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达到10.33%。其中,定向资管业务净收入106.53亿元,占比38.74%;公募基金管理业务净收入101.77亿元,占比37.01%;集合资管业务净收入 53.51亿元,占比19.46%;专项资管业务净收入12.75亿元,占比4.64%。
在上述21家上市券商中,10家券商的2018年报中,披露了资管业务收入及增长情况。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发现,10家券商的资管业务收入两极分化,华安证券2018年仅有1.08亿元的收入,而华泰证券高达17.62亿元。
在资管业务进展上,5家券商收入较2017年下滑9到30个百分点;另外5家券商则有2到15个百分点的增长。仅从这10家券商可以看出,2018年券商资管业务收入整体不太理想。
转型主动管理“路线图”各有特色
2018年,个别券商的非标资管业务到期出现违约,面临较大的声誉风险。叠加资管新规的威慑,更多资金倾向于拥抱具有优秀投资管理能力的券商。此背景下,券商资管业务向主动管理转型成为行业趋势。
一些券商在主动管理业务上,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18年度,券商资管总规模普遍下滑,不过单论主动管理规模,招商证券、方正证券(601901)、光大证券、中信建投证券、海通证券等多家券商实现了增长。2018年度,招商证券的主动资管规模同比大涨81.86%,成为目前最见成效的券商。
券商中国记者发现,在如何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上,各大券商的切入点、角度也各不相同。
国海证券在2018年报中表示:一方面,多管齐下打造资管明星产品;另一方面,打通重点银行渠道,提升客户的响应速度和客户体验。
银河证券则是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固收类等优势产品,加速推进“固收+策略”净值型产品的创设。
第一创业证券的资管业务则是围绕“以机构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固定收益为主要投资标的”的目标。
与多数主攻B端客户的券商资管不同,近三年,东方证券资管业务在C端个人客户上,声名远播,并已成为公司的“金字招牌”。东方证券主要通过全资子公司“东证资管”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截至2018年末,东证资管受托资产管理规模2001.44亿元,其中主动管理规模占比高达98.50%,远超券商资管行业的平均水平。2018年度,东证资管受托资管业务净收入在行业内排名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