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跨国药企面临四方面挑战

2019-04-22 07:52栏目:新闻

  中国在2015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国家市场,2018年市场规模约达137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11.37%。预计至2023年,规模将达到1400亿至1700亿美元。中国是跨国药企不容忽视且需要关注和聚焦的市场。

  本报记者 唐福勇

  4月18日,安永发布2019年首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中国医药(600056)改革背景下跨国药企的战略应对》(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同时是安永发布的首份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报告,直击跨国药企在目前政策背景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鼓励创新、规范行业行为、提升质量和控费等一系列医药政策出台,特别是过专利期原研药长期在中国保持高溢价的时代终结。

  报告指出,2018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约为1.25万亿美元,预计至2023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将超过1.50万亿美元。中国在2015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国家市场,2018年市场规模约达137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11.37%。预计至2023年,规模将达到1400亿至1700亿美元。

  报告指出,2018年12月6日,第一轮“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启动,这一消息所代表的中国一系列医改政策对国内外药企带来了长期深远的影响,传递出针对供应端的改革,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控费的决心十分坚定。

  安永大中华区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王海瑛表示:“不管是从全球药品市场份额,还是从未来增长来看,中国都是跨国药企不容忽视且需要关注和聚焦的市场。自2015年以来,中国医药行业政策频出,2018年各项政策加速落地,行业的走向和趋势已日渐明朗。特别是药品供应端的改革政策将引领未来中国医药行业的市场趋势,形成一个有创新活力的医药生态环境,这也意味着在华跨国药企将正面应对挑战与机会并存的转型时代。”

  报告显示,在华跨国药企目前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

  其一,过专利期原研药将更快进入成本竞争领域。目前已经有60个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在华跨国药企销售额的80%或以上(以普药为主的跨国药企高达90%以上)的过专利期原研药或面临被替代,或面临降价的趋势。

  其二,跨国药企的创新药管道跟不上政策周期。由于跨国药企的研发都在其总部,研发周期较长,时间计划无法与中国政府相关政策出台时间相匹配,可能错过创新药政策红利。

  其三,专业推广能力要求提高。随着政府一系列有利于创新药上市的政策出台,国内医药市场会迎来跨国药企创新药扎堆上市的情形,因此,跨国药企需要快速提升相关推广能力或采取外部招聘。

  其四,营销效率需提高。在政府控费的大背景下,药企的议价空间也会被压缩,最终都会采取“以价换市场”,这时就需要提高公司的营销效率,降低内部运营成本。

  当然,对于跨国药企而言,挑战中也蕴藏着潜在的商业机会。报告指出,跨国药企不仅要加快步伐将自己的创新药引入国内,还可以提高其创新药的可及性以加速医保准入谈判。此外,跨国药企可以将国内三四五线城市及乡县视为未来拓展的重要市场。

  安永大中华区医药行业合伙人吴晓颖表示,在中国的跨国药企已经意识到医改带来的挑战和机会,并根据政策背景进行了战略调整,同时相应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转型举措,如研发创新转型、成熟药资产剥离、营销模式转型和“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型等,几乎所有的跨国药企都在提这个转型理念。

  吴晓颖认为,预计第二轮带量采购将于2019年二季度启动,政府医改的信号非常清晰。未来中国医药市场将呈现以下四个特征,即跨国药企主导创新药品市场;国内大药企主导仿制药市场并逐步进入创新药市场;行业集中度高,前后端渗透,强者恒强;形成规范运作的行业新生态。

  王海瑛则认为,对于跨国药企而言,虽然过专利期原研药不再享有“超国民待遇”,但医改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创新政策为跨国药企丰富的创新产品线打开了更为广阔的中国市场。跨国药企须注意战略转型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做好充分应对的准备。中国药企也可以了解或借鉴在中国的跨国公司的战略举措,以更好地在这波行业变革中处于竞争优势,并与跨国药企一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