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京娱乐场不!
文:朱杰人
婺源——中国最美乡村,朱子祖籍地。南宋咸淳五年(1269)宋度宗诏赐婺源“文公阙里”,同孔子阙里并列,从此婺源被誉为“江南曲阜”。
朱子一生两次回故里。一次为中进士后的第一年(绍兴十九年,1149),时年二十。一次为鹅湖之会后一年(淳熙三年,1176),时年四十有七。朱子虽然仅有两次的回乡经历,但婺源的人民对这位乡贤充满了深厚的难以割舍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朱子在这里的遗迹一直被好好地保护着,虽文革也没有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文革以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婺源人对朱子的情感之火再次被点燃。在世界朱氏联合会的推动下,婺源县政府出资修复了朱子一世祖朱瓌之墓(墓地是我根据地方志、各种文献,结合实地考察而认定。墓地修复历时一年。),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项目。同时,县政府与世界朱氏联合会联手,开展了朱子文化的建设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婺源的朱子文化建设经历了不断的起起伏伏、时断时续。直到最近几年,才真正出现了全面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态势。
作为一个亲历者,回顾一下婺源朱子文化建设所走过的路,研究一下婺源朱子文化建设所经历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我觉得,除了众所周知的一些大环境、大气候的原因外,主要的问题出在定位不准、定位错误上。
文革以后,百废待兴。婺源的领导们出于对自己的乡贤朱子的敬重,觉得这是一张可以打的牌,朱子可以提升婺源的知名度,可以借此招商引资,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实惠。所以当时的口号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那个时代,这是一句到处都在喊的口号,人们的认识停留在那里,怪不得那时的领导。但是这样来定位朱子文化建设,注定是要落空的。出现反复,不足为怪。
后来,婺源的知名度,因一句“中国最美的乡村”而为世界所知,旅游成了这里发展经济的主旋律。于是,又有人打起了朱子的主意——推动朱子文化建设,借以提升婺源旅游的文化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个好点子。一则,中国的旅游缺少文化,这是发展旅游的一个瓶颈。婺源有朱子,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则婺源的自然风景虽然独步天下,但它其实处处离不开朱子,把朱子与风光结合起来,才真正能看出婺源之美,美在人文与自然天衣无缝的融合。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不能不遗憾地发现,打朱子的牌对旅游的直接效应其实微乎其微。一腔热情被打了水漂。自然,反复再次出现。
人们要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我以为,人们忘记了一个最关键的事实:这一切其实离不开一个最重要的因子——人,婺源的人。婺源的人文,是婺源人一代接一代打造成功的;婺源的美是婺源人精神的凝聚和创造。离开了婺源的人,哪里还有婺源的风景呢?所以,最美的东西不是风景,而是婺源的人,婺源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遗失了人文,风景和GDP都不可持续,婺源也就没有未来。
可喜的是,党的十九大以后,婺源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用一种全新的视野和观念审视朱子文化的建设,用一种莫大的勇气和决心推动朱子文化建设,重新定位、再次出发,开启了朱子文化落地工程的建设。
婺源县这一波朱子文化的建设,重点在“落地”,其定位在“化民成俗”。
高位推动,高屋建瓴
从2017年底到2018年初,县委书记吴曙带领县四套班子先后赴山东、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孔子文化、朱子文化建设,强力推动婺源朱子文化工作。考察归来,不失时机地召开朱子文化建设座谈会,在充分研讨论证后下发《纪念朱子诞辰888周年活动方案》和《朱子文化“六进”普及活动实施方案》。所谓“六进”,就是朱子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进家庭。显然,“六进”就是要保证朱子文化的落地。
抓住机遇,盘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