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葡京会注册(3)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真正跟硬件平台有关的,比如驱动开发,上面的框架是跟平台无关的,下面跟各个硬件平台的适配部分,可能跟硬件平台就有关系了,寄存器配置、开发板硬件配置等。而对于嵌入式工程师来说,尤其是驱动开发工程师,等你工作后,你会发现,跟应用开发相比,真正要写的代码量很少,往往只需要改几行代码。但是往往这几行的代码量,需要你深厚的背景知识:硬件知识、通信协议、对芯片、开发平台资源掌握、对Linux内核架构、设备模型、驱动框架的理解,这些才是嵌入式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你看到很多广告还在以开发板或者平台作为噱头,能拿多少工资作为宣传,这时候你的脑海里要有这种意识,这是一种推广宣传。工资多少是由你自己的水平和市场大行情决定的,虽然在面试时HR会对你本身的水平评估有一些误差,但是要相信,时间会证明你自己的真实价值,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才是王道。真正的技术需要自己花时间慢慢吸收、积累、消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外在的心灵鸡汤或高煲老鸭汤,只能让你一时地热情高涨,产生暂时的错觉,并不能真正的提高技能。

学嵌入式≠学ARM≠学开发板

据王利涛表示,很多嵌入式初学者认为,学嵌入式,就是学习ARM,就是学习开发板。买一块开发板,然后在上面“移植”u-boot、Linux内核,再使用busybox制作一个根文件系统,大功告成!觉得可以出去找工作了。这其实是有一定片面性的:首先ARM是个CPU架构,跟PC上的X86架构一样,你见过有人在Windows下面学习C/C++编程、MFC编程、网络编程、互联网编程,说自己学习X86的吗?当然,也不可否认,嵌入式平台的多样性、硬件的可定制性导致我们在嵌入式平台上开发应用程序、驱动之前,首先要搭建这个平台,就像我们在Windows下面要装操作系统一样,但是这仅仅是我们学习嵌入式开发的第一步。

其次,关于系统的“移植”,很多人玩了开发板之后,会在自己的简历上写自己移植过u-boot,Linux内核......其实,这种写法也是有点瑕疵的。真正的移植,往一个新的芯片或开发板上porting一个u-boot或Linux内核,那可不是一个人能干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干的事情。时钟、DDR、存储,可能牵涉到各个模块,哪里遇到问题,都需要各个模块的owner去debug,有时候甚至可能是芯片的bug,或者硬件开发板的bug,这就需要我们使用软件去解决、去规避这个坑,这都需要我们在很短时间,甚至一两天的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团队的各个模块专家合力完成。所以说,我们所说的“移植”,其实就像是在Windows下面安装操作系统,按照步骤完成装机。当然,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加深我们对嵌入式系统的理解,但是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我们“移植”的系统,都是芯片公司团队做好的系统镜像,我们做的只是配置、编译、安装、甚至升级这些基本的操作。这些环境只是我们学习嵌入式开发的平台,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

嵌入式越来越复杂,一个SOC芯片上集成的模块越来越多。以手机为例,典型的嵌入式产品,我们看看上面集成了多少模块:触摸屏、LCD、USB、WiFi、4G等无线通信、音视频编解码IP、DDR、存储控制器、3D/2D加速、GPS、指纹识别、NFC、DMA、G-sensor各种传感器.......。可以说,现在一个手机的复杂度和硬件配置,已经超过我们的桌面PC了。除了不断增加的硬件,软件方面,比如Linux内核,光内核代码就有1000多万行,每天更新的速度超过你学习的进度,你能学得完嵌入式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吗?

早期PC时代,我们知道能做出X86 CPU量产的也没有几家,Intel、AMD和威盛。但是嵌入式时代不一样了,ARM的IP授权模式导致不同的芯片厂商百家齐放,不同的SOC平台和开发板眼花缭乱,针对不同行业需求定制的SOC平台雨后春笋:手机芯片、平板芯片、视频安防、物联网、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甚至人工智能AI芯片....,你到Linux内核的ARCH下面可以看看有多少种CPU架构,再到arch/arm下面看看有多少种开发平台,这还只是加入到内核mainline的平台,算上没有加入Linux内核主线的各种平台,其实数量更多。

众多的芯片架构、不同的开发板平台,我们该如何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