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京会注册(4)
嵌入式和PC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了,Intel已经推出X86架构的CPU和嵌入式产品了,比如平板。ARM也开始进军服务器和笔记本领域了。无论什么CPU架构,ARM、X86、MIPS、PowerPC,还有最近火热的物联网芯片,无论是做嵌入式产品,还是PC、服务器,他们的底层本质其实都没有变,都是计算机原理和系统架构,都是冯诺依曼的计算机架构,图灵原型机的各种实现。
不断复杂的软硬件系统,对嵌入式工程师或者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挑战。这对我们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有一个更新的要求。早期51单片机时代,我们可以自己使用面包板或者自己画PCB,做一个开发板,然后在上面开发软件。软件、硬件自己全搞。现在不断复杂的SOC平台,再想一个人全搞,软硬通吃,基本不可能,这也导致我们需要分工协作来完成。首先软硬件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自精通自己的领域,然后进行软硬件整合,协作开发。再次,软件方面,嵌入式软件也越来越复杂,Linux内核1000多万行,android源码下载下来就占几个G的空间,自己想全搞,同样不可能,同样需要进行分工。比如android,需要分为BSP工程师、Linux内核工程师、驱动工程师、android中间层开发工程师、APP开发工程师。对于一个Linux内核,也需要分工,各个模块同样进行分工:Linux内核的USB子系统、音频子系统、视频编解码、文件系统......把其中一个模块你搞精通了,工资绝对不是问题。
对于嵌入式学习者来说,我们该学习什么,或者说如何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或者说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如何通过自学,达到公司的用人标准和技术要求,找到一份自己想要的工作?
首先,你要学会做减法,从现实出发,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我不可能精通所有的嵌入式技术,学会坚持,制定合理现实的小目标。很多人喜欢那种不切实际的广告轰炸营销,击中你心理上的某个软肋,某个G点,一下子兴奋起来。越熬越浓的心灵鸡汤,并不能解决我们吃饭的生存现实问题。很多人,包括我,在学习的时候,都喜欢给自己树立各种路线、计划、日程表。制定计划时激情满满,热情高涨,激动得睡不着觉。计划宏伟而饱满,仿佛成功就在眼前。但是往往不切实际,往往在早期,遇到各种困难,各种坑,各种拖延导致没有坚持下来,最后夭折。然后接着制定下一个宏伟的计划,继续夭折,生活周而复始,day after day。观察我们生活周围,真正做出成绩的都是那些基于现实出发,能一路坚持下来的人,day by day。有时候你会发现,并不觉得他们有多聪明。
其次,保持自己的兴趣,说白了就是为了坚持下去。见过很多人想学习嵌入式,花了很多米买一块开发板,激情满满,过一段是过去再看,已经不折腾了。嵌入式开发难,难在哪里呢?主要在于开发环境的搭建,软件调试上,不像在Windows上使用VC开发程序,集成开发环境都帮你弄好了,各种断点、单步、查看堆栈、寄存器、内存窗口。而嵌入式不一样,硬件环境搭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电脑的兼容问题,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有时候着实让人抓狂,时间久了,慢慢地学习的激情殆尽,也就不想学习了。这还不算什么,更严重的是,很多人学习嵌入式遇到挫折,往往会打击人的自信,觉得自己能力不行,智商不够,不适合干这行,在心理留下了阴影。对于个人学习者来说,买了开发板,你不买配套的万用表、示波器等调试设备,遇到硬件问题也是一筹莫展,无法解决。其实我们可以完全使用其它的平台去开展我们的研究和学习,比如QEMU,一款可以仿真开发板的开源软件,使用这款开源软件,我们可以在电脑上虚拟一个世面上流行的开发板,然后再在这个仿真的开发板上跑u-boot、Linux内核、挂载根文件系统,使用和开发板一样的源码,运行效果和真实的开发板是一样的。而且,使用QEMU的好处就是,“硬件”永远不会出问题,可以让我们避过硬件的各种坑,腾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嵌入式软件的各种架构、编程技能、内核驱动....,这些才是嵌入式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不断地去积累,去磨合,去提高的。把大量的时间耗在一个本该不属于学习范畴的硬件bug上或者硬件环境不兼容上,不划算,因为你以后进公司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找硬件工程师,半分钟帮你搞定。所以说,选择一个理想的嵌入式学习平台,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