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葡京娱乐会员登(3)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2005s

80后与苦涩的恋爱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魏晋,《归园田居·其三》

“当你扔下我一个人说走就走,其实我也知道你很难受,只是这个世界把你我分两头,割断情思与占有,想起你我相爱的时候,相见只能在电话里头,我真的好伤悲好难受。”

——郑源,2006,《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时间转到2005年,21世纪第一个十年已过半。村里外出打工的80后渐渐增多,而不久前,他们还是第一批留守儿童。

他们进入的打工市场是浩瀚无垠的。的确,这期间,中国经济以奇迹般的速度增长,尤其在2007年创下了新世纪以来的GDP最高增速纪录:14.2%。制造业和服务业跟着飞速扩张,外贸订单也随之猛增。

村里外出打工的这些80后,除了工地,有的也进入到上世纪父母辈去过的服装厂、电子厂。而现在他们二十岁刚出头,一个像花一样的年龄。父母辈是在结婚生子后离家打工,与此不同,他们往往在十六七岁就出了门,以单身的状态打工。

由范明、潘雨辰、陈思诚等人主演的《民工》 (2004)剧照。

他们要恋爱,然而恋爱是残酷的。

在江苏常州服装厂打工的谢艳(化名)就哭着回家,向家人和亲人妥协,接受了一段相亲而来的婚姻——她后来的婚姻并非不幸福,可既然谈到婚姻,自然需要隐去与她的具体关系。她之所以要痛哭,是因为在外打工多年已经拥有相爱的人,如今不得不和他分手。

摆脱父母的影响和限制,去追求独立、自主,通常被认为是80后一代的特征之一。他们更关注自己的想法、观念,更向往自己去选择、决定。而对于匡村来说,这一切终究要比城市来得慢。

就像前面所说,外面的世界在农村定义里是不确定的。他们更擅长于处理熟人关系。子女在外认识的人,在他们看来必然没有本地人可靠、可信,所以倡导交友要慎,恋爱不许。

这是一种扎根于骨子里的观念。村里也有和外地人恋爱结婚的先例,两人在工厂里认识,女方最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这一例子进一步证实他们的观念,并使之反复加固。

谢艳当然也反抗过。家里最后派舅舅到服装厂与她面谈,把她带回家。父母早年的打工拼搏经历,也形成一种压力,“得对得起他们”,无法直言,无法说不。

村里第一批留守儿童长大,外出打工,到一个更广阔的陌生人世界,是去改变生活,也是去建立不同于父母辈的陌生人社交,但即便遇见相亲相爱之人,也困难重重,“只是这个世界把你我分两头,割断情思与占有”( 郑源,2006,《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我不知谢艳是否是唯一有此经历的人。要说回到村里的熟人社会,一切也已改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会种庄稼,无法在田地间寻求满足。所谓回不去的乡、进不去的城,也因此首先用来表述这一代外出打工者。

当然,“回不去的乡、进不去的城”一般被用来指当前城乡区隔。在当前的社会制度安排、生存压力之下,向前一步,无法融入城市并被完全平等对待,向后一步,无法再去适应家乡,生活和工作观念已变。

2010s

打工大半辈子与养老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白居易,唐,《燕诗示刘叟》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做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

——筷子兄弟,2011,《父亲》

打工半辈子,养老的问题还是来了。到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问题尤其凸显。年龄大了,有的幸运者可能“进去城市”,而更多人则不得不回去那“回不去的乡”。在村里,除了当年就退出打工的人们,那些剩下继续坚持的打工者如今也向身体和现实安排低头。他们本身还可能肩负着对自己父母养老的重担。

家里世代为农的老人、第一批外出打工者,到这时都提出了养老的需要。责任落在了还在继续打工的年轻人身上。他们可能是70后,也可能是80后、90后。

我们继续来看匡村。路边住着大毛二毛一家,两兄弟在素兰之后也开了一家小卖部,相隔不远,但生意并不好。大毛出门打工,后在外结婚,留下两个孩子在老家由母亲照看。二毛与同龄人不一样,他找了份酒吧的工作,担任领舞,常年不回家。他们的父亲在2009年因病逝世,老家留下母亲。她既要照看大毛的两个孩子,也要担忧二毛的未来,更无生活费,要依靠种菜得一些收入。按照村里的观念,这属于不孝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