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葡京威尼斯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原标题:先磕一下再扔才会爆!郭达大叔不会用日军手雷,吃了大亏

作者:馒头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相信看过2003年拍摄的经典喜剧抗日电影《举起手来》的朋友,有这样一幕情节一定记忆深刻:电影中的郭达大叔,想要用日军的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但是却不知道日军的手雷要磕一下才可以引爆,结果落了一个被俘虏的下场。此外,还有许多较为注重细节的抗日题材影视剧,也出现了日军使用手雷要磕一下才丢出去的情景。这样扔手雷的方式,着实让许多观众不解。

▲上面所说的郭达大叔使用的手榴弹,其实是日军在二战装备量多达730万枚的“九七式手榴弹”,其重量达455克,装药为65克,是日军最常用的一种手榴弹。

九七式手榴弹为何使用前要先“磕”一下?这就要从其奇葩设计讲起了。

首先,日军的九七式手榴弹在二战各国手榴弹的引信设计中,可谓“独树一帜”。其采用了一种十分奇怪的引信——“撞击引信”。

撞击引信的设计相当奇怪,需要使用者拔出带着麻绳的保险销,然后将棍状引信在硬物上敲击一下,才可以让击针能击中雷管,之后才能使用。这样就能解释在抗日影视剧中为什么会先“磕”一下再投掷了。

▲上图为九七式手榴弹的3D解剖图,可见其有趣的撞击引信——即压缩固定的弹簧下连接着薄黄铜盖下连接着击针,其要求使用者操作时先旋下击针,然后使用外力让弹簧压迫铜盖,这时候击针会击中雷管并启动延迟装置。

那么,日军为什么要设计这种操作麻烦又奇怪的引信?直接丢出去不好吗?要解释这个问题,又要说说饱受日军诟病的“九一式手榴弹”。

九一式手榴弹在1931年开发研制,其产量达100万,是抗日战争初期日军最常用的手榴弹。其最大的特点,是既可以做枪榴弹发射,也可手动投掷,属于多用途手榴弹。

▲九一式手榴弹的内部构造图。其特点是弹身底部有一个螺旋栓孔,可接上透过榴弹发射器发射时需要的备用推进剂罐。作为枪榴弹使用时,透过龙头型发射器射出。引信属于撞击触发型,是以拔除安全插梢并敲击榴弹盖顶端触发。

但是这款看似用途较为广泛的手榴弹可害惨了日军。首先,九一式手榴弹作为枪榴弹发射弹,为了获得较长的飞行时间,从而攻击较远的目标,这种手榴弹拥有7至8秒的时间延迟。这么长的延迟时间,导致在九一八事变时,日军的九一式手榴弹经常投过去了,被我英勇的抗日军民捡起,再反扔回来。为此,许多日军被自己的手榴弹炸死。

鉴于这样的情况,日军在1936年对九一式手榴弹提出改进。首先,增添了一个延迟引爆时间为4-5秒的延期信管,取消了91式上下的定心环,让手榴弹加工难度大为降低,可以短时间大量生产。然后就是新型的撞击引信,使其敲击引信才可以投掷,和延期信管形成双重保险,确保不会出现意外。这就是奇葩的九七式手榴弹。

和同时期的盟军所使用的手榴弹、抗日军民的木柄手榴弹相比,由于缺乏自动点燃机制,实战中此榴弹由于引信不精确,在使用中不可靠甚至是危险的。另外,九七式手榴弹采用铸铁椭圆弹体,爆炸后很难出现均匀破片。由于该手榴弹的装药量过少,才65克,导致九七式的爆炸力也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