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赌城游戏(2)
就像“人脸识别”一样,AI帮胡德云和他的同事们实现了24小时“天脸识别”,准确度不输于人工观察,杨焕强不用再每天必须守在观测场了。胡德云说:“这套系统在五月份会在3到5个气象站进行试点,效果好就有机会推广到全国。”
高清摄像机(左图)和获取的全天空云图(右图)
“AI是推动电力行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技术之一”
杨焕强孤守山顶仰望天空的日子里,徐振磊正在用脚丈量佛山的输电线路。
在佛山市不到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铺设着超过5000公里的输电线路,而徐振磊和同事们要做的,就是保护这些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徐振磊所在的南方电网广东佛山供电局输电管理所,有9个线路班组,每班平均十来人,这些人每天要驱车100多公里,巡查沿途输电线路的情况。
线路运维人员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消耗在路上,不仅工作量大,有些地方路况不佳,开车都很难到达。最近几年,他们开始尝试用科技进行改善,比如应用无人机帮忙巡线,还在一些线路上安装了摄像头。
但是,即使有了摄像头和无人机等新型设备,他们依然需要定期到工地现场,和施工人员沟通情况,针对施工密集的隐患点甚至要三天一查,时刻监督现场施工安全,保障输电线路安全运行。输电线路在线监控装置的大面积部署能让人少跑几趟,但带来了新的挑战——传回来的照片仍然需要人工筛别,且数据量呈几何式增长,平均每人每天要面对几千张照片,这给审核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面对庞大的工作量,徐振磊也选择了AI。
他们借助百度大脑EasyDL训练了一套输电线路外部隐患识别模型,用来识别出输电线路中存在的吊车、挖掘机等外部隐患,一旦发现隐患,就实时通知负责该区域线路运维的班组及时排查处理,确保输电线路安全运行。
“以前安装监控,相当于给输电线路安装了"眼睛",现在有AI技术,输电线路就像是有了自己的"大脑",不仅更快更便捷,检测的水平也提高了。”徐振磊说。
正是AI的这个“大脑”,监测系统可以自动识别输电线路外部隐患,让班组人员和巡检员工作量减少了20%。
当然,事情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顺利。徐振磊说,他们需要AI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0%,但是最早的版本,准确度提高到80%左右就遇到了瓶颈。“只能一版一版地做迭代。”徐振磊和百度的技术人员一直琢磨怎么提高精确度。“前后迭代了十几个版本,终于把准确率给提升到了90%以上,和人工水平持平。”至此,AI才终于“上岗”。“那阵子振磊真是钻到里面去了,识别精度训练期间,他被派去一个偏远的地方出差,大晚上还跟我们在群里讨论。后来聊天才知道,他入住的酒店网速跟不上,他是跑去网吧做的调试。”徐振磊的同事小麦说。
作为一个输电线路运维人员,徐振磊觉得,人工智能把自己从巡线这种重复性高、人力和时间成本高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又能用来搞研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徐振磊认为,人工智能有很多优点,它是推动电力行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技术之一,无论是配电、调度、营销都可以用AI完成——巡检机器人、智能客服、大数据分析等“隐形劳模”都在降低一线员工作业风险和强度,更重要的是让百姓用电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让人工智能在工业上形成生产力,最可能的方向就是质检”
佛山向东南145公里,就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窗口——深圳。作为新时代劳动的结晶,每个来到深圳的人,都会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现代化、科技感、活力、年轻化。自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以来,深圳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在外围郊区,座落着几家大型工厂,它们是世界级品牌苹果与三星产业链上的一个齿轮:核心零部件生产供应商。
华付瑶,就是这些工厂里数万工人中的一个。与其他流水线上的工人不同,华付瑶身体不如他们那么健壮,还戴着一副眼镜,“别人说我不像工人,更像是个搞学术的。”华付瑶说,“我的工作是质检员,也就是产品质量的把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