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亚太娱乐手机版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原标题:【爱评论】沈建光:中国经济为何总能“化险为夷”?

央广网北京4月29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本期推出:经济之声首席记者冯雅对话京东数字科技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

沈建光,现任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曾任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是首位进入欧洲央行工作的华人资深经济学家。

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央广网发 范宇垣 摄)

经济学家帮助企业“顺势而为”

冯雅:您最新的身份是京东数字科技的副总裁,之前您是首位进入欧洲央行的华人经济学家,同时您在货币基金组织和芬兰央行也担任过经济学家,另外您还担任过瑞穗证券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多重身份叠加,您本人最喜欢哪一个身份?

沈建光:我最喜欢的还是经济学家,我在京东数字科技虽然是副总裁,但是还有一个头衔叫首席经济学家。我开玩笑说做了一辈子经济学家,其他的都不会做,只能做经济学家,而且我觉得经济学家越做越有意思。做经济研究是需要经验的,不是用公式就可以套用。比如金融危机之后,对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就越来越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冯雅:您除了经济学家研究宏观经济方面的工作以外,还有没有其他一些具体的企业事务要做呢?

沈建光:我是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第一位首席经济学家,之前没有设立过这个岗位。其实在美国的互联网公司,特别是大型互联网公司,经济学家的作用越来越大。亚马逊有150名拥有博士学位的经济学家,是仅次于美联储的第二大经济学家的雇佣者。现在公司对经济学家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公司里面,除了做经济分析,对公司的前瞻性战略判断和指引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大的企业的投资决定、业务扩张决定,哪些领域要进入,哪些领域要退出,哪些资源要整合,这些大的决定都离不开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对政策形势走势的判断。

中国的大型企业也开始在雇用经济学家。对我来说,宏观跟微观,研究企业的决策、企业的经营,怎么更好地跟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对企业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一个企业的资源配备、投资决定如果顺应着国家的方向走,很多事情就很容易成功,逆着方向走,肯定很麻烦。按照中国的话就是要“顺势而为”。

冯雅对话沈建光(左)(央广网发 范宇垣 摄)

大型企业对经济学家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冯雅:刚才您也提到了,亚马逊聘请的经济学家多达150多位,是仅次于美联储的。在中国我们也注意到有这么一种趋势,头部企业逐渐地愿意花钱去请经济学家。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或者说这个趋势又说明了什么?

沈建光: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一方面说明经济学家的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他对前瞻性的指导,对宏观形势、经济形势的判断,对企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比如互联网公司,特别在中国,过去其实并不需要经济学家,因为他们觉得,中国的发展对互联网公司就是个黄金发展期,很多是微观层面的,只要把客户服务好,采用新的模式或新的技术,可能企业很快就能成长。但是一旦发展成比较大的头部企业,那它不光要关注中国的宏观政策,还有全球的宏观政策,因为这些政策其实对他们已经有影响了;对中国企业本身来说,是去杠杆,还是稳杠杆?现在货币政策是逆周期调控,是收缩,还是放松?这些政策的影响都越来越大了。所以我感觉,中国企业慢慢也在跟国际接轨。首先是有需求,然后是有作用,就是一个品牌效应。

最主要的还是你可以为公司的战略决策提供好的参考意见,这样避免走弯路。比如京东,我发现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中国有快接近四亿的消费者在京东和京东金融购物或者接受金融服务。这些数据,你要把它用来做经济分析,是一个非常前沿、有意思的新尝试。比如说消费升级还是降级,哪些地方消费是升级,哪些地方消费是降级,这种消费的分层情况,还有人口迁移的结构等变化,可以得到非常清晰的画面,可以对决策依据提供很好的帮助。如果用传统的宏观数据分析,是分析不出来的。要用大数据和微观结合起来,有些可能甚至用最新的机器学习,用这个来做经济分析。这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新的突破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