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斗翻天热斗
“现代性的余波过后,后现代性也已逝去,那么在当代性的状况下,我们如何获知并呈现存在着的世界?”艺术史学家泰瑞·史密斯(Terry Smith)的发问不断提示人们思考当代艺术与生活、与世界的关系。通过艺术,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感悟到社会的当代现实、当代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情感及其心理状态与精神面貌。几乎所有人都会重复这样的话: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随着艺术的大众化,当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又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它们之间不单单是一种汲取与反映的关系,更多的是艺术对生活直接或间接的渗透—家国命运、个人体验、宏大视角、细碎叙事……艺术家借由作品展示出的他们的“生活”,千变万化,丰富多元。
奥利沃·巴尔比埃利,《特定场域_墨西哥城 11》,2011,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洪浩,《结算2007 B》,我的东西系列,2008,图片由佩斯画廊提供
“全球文明(planetory from civilisation)从 20 世纪中期开始逐渐形成,最突出的例子是飞行和奥林匹克运动会 。它们组织严密、运行稳健,几乎覆盖世界上所有国家。在全球系统的控制下,200 万人可以同时在空中旅行,相当于旧金山和温哥华的人口总和。即使在最偏远的村落,人们也一样怀有‘跳得更高、跑得更快’的愿景。”3 月 9 日至 5 月 19 日,在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文明 :当代生活启示录”展览上,策展人威廉 A. 尤因(William A. Ewing)如是说。
劳伦·格林菲尔德,高三学生(从左到右)莉莉17岁、妮科尔18岁、劳伦18岁、露娜18岁、山姆17岁,在双面镜前为作者所拍摄的《审美文化》纪录片化妆,洛杉矶,2011年。时代财富系列,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这场汇集来自五大洲 120 多名摄影艺术家创作的 250 余幅作品的展览将“文明”分为蜂巢(hive)、一起独处(alone together)、流动(flow)、说服(persuasion)、逃离(escape)、控制(control)、撕裂(rupture)、下一章(next)8 个单元来呈现当代生活。罗杰·埃伯哈德(Roger Eberhard)探访了四大洲 32 个国家的希尔顿酒店,在每个酒店里同时拍摄一张房内照片和一张窗外景象。这些照片汇集成了“标准”系列(Standard)—全球的希尔顿酒店房间内景大同小异,而窗外风景则大相径庭。而在“标准”对面,来自香港的 Benny Lam 从天花板视角拍摄了香港贫民窟内梁姓一家人的住房内部。这个隔间只有 4.64 平方米,但被分成了一个多功能空间 :卧室、饭厅和厨房,写作业的孩子和读报纸父亲分别挤在上铺和下铺。它被命名为“侷住”系列(Trapped),让观看希尔顿酒店“标准中产商旅生活”的观众转头就进入另一种现实之中。
杰弗里·米尔斯坦,《纽瓦克机场B航站楼8号客运大楼》,纽瓦克,新泽西州,2016,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相形之下,米歇尔·博尔松尼(Michele Borzoni)直接用标题说明了他想表达的一切 :《福利尼奥,2014。这场提供 860 个非现役军官岗位的公开竞争考试,共有 7672 人在意大利福利尼奥的这个招募中心报名》,作品展现出由个体组成的庞大、稳固、严肃但也令人窒息的秩序。
策展人容思玉(Holly Roussell)表示,在全球化构筑的世界中,人和商品的流动系统即使并非完美,却也非常稳定可靠。喝着斯里兰卡的红茶或埃塞俄比亚的咖啡,摄影师在生活中捕捉“流动”的世界。杰弗里·米尔斯坦 (Jeffrey Milstein)的“机场”系列从高空俯拍了许多航站楼,在呈现一种几何美感的同时,俯拍也让人意识到这个平常的存在实际上既是一个由上万人运营的巨大机器,也是一个全球系统中的小小铆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