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mg冰上曲棍球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原标题:用26年时光温柔守护老广情怀 这家深巷里的旧书店值得被记住

随着移动支付方式的快速发展,过去人山人海的实体书店如今已被电商平台冲击得支离破碎。近年来兴起的实体书店开始迎合市场,把书店格局设计成小清新的网红拍照场地,打造小资的咖啡馆,再通过一些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和举办讲座或分享会来实现营收。

只是本应该是主角的书,却沦为了配角。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关于一家旧书店、一对夫妻的坚守和一个老广的旧书梦。

在这里,书和文化永远是主角。

这家旧书店位于越秀区惠福东路483号的刘家巷里,哪怕是跟着手机导航也要未必能顺利找到。然而这家“隐世”旧书店没有精美的装修,没有舒服的桌椅,没有咖啡饮品,更没有时下流行的畅销书籍。准确点说,它是一家买卖二手书的旧书店,但它不仅仅是一家买卖旧书的书店,更是时代的记录者。

旧书店的外面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旧书,从连环画、小人书到经典小说初版再到历史古典书籍,过期杂志,书法等书籍应有尽有。书架上摆放的老夫子老夫子和冒险小虎队更是勾起了我许多从前的回忆。

入口处显眼地写着“浩天”两个字,“浩”是指吴浩,他是书店主人,熟络的顾客会叫他吴叔,一个地道的老广。与他一起打理书店的还有他的太太罗姨。

走进店里仿佛穿越到了三十年前的书店,泛黄的书籍散发出独有的味道,旧式风扇、竹椅竹篮、书柜木桌、老相机、机械钟、毛主席头像、红袖章、绿军装、黑白照、电影票、天花板的海报和墙上的粮票,每一样都有着岁月的痕迹,每一样都足够我们细细品味很久。店里已经摆放了两万多册旧书,一些破旧的书吴叔会用透明塑料纸包好,小心翼翼地存放着。

罗阿姨说,他们以前家里穷,喜欢看书却没有钱,只能通过摆地摊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把看过的一些书租给其他人,降低成本,也可以把别人的书借来看。这种超前的共享思维,原来他们在26年前已经掌握了。

因为从小生活在广州城文化中心的文德路,吴叔对书业充满了向往。早在70年代,他就尝试油印书本,并在北京路摆地摊卖书,干了十年“走鬼”(流动摊贩)。他为此进过派出所,见证过文德路的变迁,更看过改革开放初期,近两千人在北京路新华书店彻夜排队等待买书的盛况,“从书店门口一直排到西湖路口,三更半夜就开始排,好像现在排队买手机那样。”吴叔说道。

1993年,他在白云山脚下的江夏村,开了一家外乡人书店。作为为数不多开在城中村的书店,吴叔可租借武侠与言情小说的浩天成了背井离乡的人们共同的精神寄托。那是没有智能手机、甚至没电视可看的年代,下班后,他们习惯在书店站着看看二三十页金庸古龙琼瑶,或花五毛钱,租一本带回去打发一个夜晚。

此时的浩天,铺租不过三百元,每日却有上百位顾客光顾,仅需一周就能赚回租金。但吴叔并不满足于此,他列下3个十年计划,在第一个十年完成之后,他希望重返自小成长的文德路,延续自己的旧书梦。1993年,他就曾筹划开旧书店,为此走遍广州市的旧书店取经,却发现经济大潮下旧书店经营状态普遍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