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新澳门娱乐城怎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原标题:宣文化与徽文化之比较(下)

宣文化与徽文化之比较(下)

陆再奇

微信版第396期

(三)明清时期,徽文化异军突起,皖南地域文化中心移至徽州,宣文化紧随其后

元代,不足百年,蒙古人统治中国,人分四等,中国文化处于低潮。宣城贡氏、汪氏、张氏、王氏等文学家族的文学创作却极其繁盛。贡氏家族四世有诗文作品传世者27人,其中贡奎、贡师泰、贡性之连续三代均有个人诗文汇编传世,在元代绝无仅有的。贡奎有“元诗巨擘”之美誉,其子贡师泰则为“名高一代,文照千古”的显赫人物。明清时期,随着徽州商人群体的兴起与文教的兴盛,徽州的经济、文化实力迅速上升,徽州府(府治歙州)开始取代宁国府(府治宣城),逐渐成为皖南的领头军,并博得“东南邹鲁”的荣誉,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其中最大的特色是迁居外籍的徽州人创造的业绩远胜于徽州本土。新安理学历经元末明初的高峰期,至明代中叶开始衰败。

明代中后期,宣城科第之盛空前绝后,明万历一朝,仅宣城县一地任三品以上大员就有七八人。明天启三年(1623),宣城县洪林镇建石质三元牌坊一座,一面题额“十里三元”(即:状元沈懋学、会元汤宾尹、解元贡钦),一面题额“同朝鼎甲”(即:状元沈懋学、榜眼汤宾尹、探花舒宏志),上属四人均为明代洪林桥周围十里境内人氏。明代宣城县还派生出“宣党”,魁首汤宾尹,人称“汤宣城”。清康熙中叶,统治趋于稳固,宣城科甲再兴。康熙《宁国府志》载,宁国府有社学562所、县塾5所、书院54所,各类学校,各种形式和教育,培养了众多的人才,这些人不仅创造发展着宣文化,还继承保护了宣文化。

明至清,宁国府与徽州府地域文化各有千秋。《重修安徽通志•艺文志》载,明代安徽著作1915部,徽州府757部,居第一位;宁国府314部,居第二位;安庆府274部,居第三位。《明史》列传宁国府11人,其中宣城县8人。《清史稿》列传皖籍人物209名( 未计女性) ,安庆府和徽州府各51人,并列第一,其中安庆府桐城县49人,徽州府歙县29人、休宁12人;庐州府35人,位居第二,其中合肥县26人;宁国府19人,位居第三,其中泾县9人,宣城县5人,均属人才密集区。清代的文学家,据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记载,全国1806人,有籍贯可考者1741,安徽境内98人,其中:安庆府40人,徽州府32人,宁国府15人。清初,宁国府的施闰章与高咏、梅庚、梅清、梅文鼎、沈泌等宣城诗人凝聚为一体,自建一帜,人称“宣城体”,或“宛陵体”。

进士不等于学者,只是因为便于量化而被经常拿来统计。光绪《重修安徽通志》载,明代,安徽出了6名状元,宁国府与徽州府各1人,分别是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状元、宣城县人沈懋学;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状元、歙县人唐皋。1997版《安徽省志•教育志》载,清代科举考试98榜,安徽本籍状元9人、榜眼7人、探花4人,徽州状元4人(歙县、休宁各2人)、榜眼无、探花1人(歙县);宣城(宁国府)状元无,榜眼2人(宣城县)、探花1人(旌德)。清承明制“科举必由学校”,进士名额由中央政府分配至各省。士子欲取得科举功名,需通过童试进入府州县学取得秀才资格,才能参加乡试获取举人资格,再进京参加会试、殿试,成为进士。府州县秀才名额主要依据所在行政区人口多寡、报考科举的人数、赋税额多少确定。光绪《重修安徽通志》载,咸丰六年(1856年)以前,安徽8府5州54县生员1268名,其中:宁国府155名,安庆府151名,徽州府137名。秀才越多,考取举人、进士的数量就越多。

有清一代,安徽出现多少名人进士,不同的学者,依据统计文献的不同,得出了人数也不同。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中华书局2007版)是近年来史学界公认的一本权威的统计清代进士题名的工具书。据该书统计,清代共进行112场文进士科举考试,全国文进士26849名,安徽文进士1182名(不含寄籍),安庆府286名,徽州府245名,宁国府165名,庐州府114名。安庆府、徽州府进士总数多于宁国府主要得益于安庆府桐城县、徽州府歙县。桐城县文进士138名,占安庆府总数的48.3%,位居今安徽境内县级第一;歙县文进士115名,占徽州府总数47%,位居第二;宁国府泾县62名、与庐州府合肥县并列第三,宣城35名、位居第九,旌德32名、位居第十。《乾隆江南通志•选举志》载,明代安徽举人3214人,其中:徽州府939人,位居第一,其中歙县421,婺源242人;宁国府474人,位居第二,其中宣城县200人,泾县102人;凤阳府397人,位居第三。光绪《重修安徽通志•选举志》载,清代安徽举人5071,其中:徽州府1080人,位居第一;安庆府991人,位居第二;宁国府847人,位居第三;庐州府445人,位居第四。其中:安庆府桐城县465人,位居县级第一;徽州府歙县457人,位居第二;宁国府泾县349人,位居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