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就送28(2)
诚音法鼓
永音法鼓
法鼓是天津的一种地方传统音乐舞蹈艺术,以老会或圣会的表演形式出现。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园祥音法鼓为代表的津门法鼓名列其中。法鼓,原是一种佛教法器的名称,源于僧、道作法时演奏的音乐,后传入民间,鼓牌子都是群众自己创造的,富有地方色彩。天津法鼓始于400年前,兴于康乾盛世,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战争的涤荡,流传至今已经从当初的130道,仅仅剩下今天的3道。
北仓普乐随驾狮子
北仓随驾狮子建于清乾隆32年(1767年),是北辰区久负盛名的一道传统花会,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北辰永乐高跷
同乐高跷老会
汉沽飞镲
汉沽飞镲大约产生于清朝光绪初年,解放前养船人家都有“飞镲”的道具。用于出海作业,渔业丰收、捕捞归来等喜庆活动及酬神。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汉沽飞镲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遍及全区各街、镇,已超出沿海渔村的范围,但还保留着沿海渔村的风采,特别是长芦盐场、杨家泊镇、河西街等群众自发的飞镲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色彩。
妙趣横生的街头戏耍
天津人好玩儿,听相声逗闷子,遛鸟儿斗蛐蛐儿。这不,就连街头巷尾三尺宽的小摊儿上也能玩出不少花样。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世界各地的游客特地来到天津卫的老街走一走,为的就是体会一下“哏都”都怎么玩儿。
穆氏戏法
穆氏传统戏法是由戏法大师穆文庆在20世纪20年代末创建的,它继承了民间戏法的特色,利用“声、光、电、化、物”等原理进行表演,在我国大江南北独占一孤。穆氏传统戏法表演分为文戏法和武戏法。文戏法保留的有几十种之多,以口彩相连为特色,如《大变活人》、《男女换相》、《八彩碗变各种小动物》、《仙人种豆》及手采相连等多种绝活。武戏法以动静相结合为特色,保留的也有近百种之多,以吞宝剑、吞铁球为特色。
泥人张
泥人张彩塑的创始人张明山(1826-1906年),早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经大放异彩,流传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可谓久富盛誉。张明山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所塑泥人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天津人民也亲切的送给它一个昵称:泥人张。
面人赵
一百多年前,每逢年节,天津天后宫附近,一个商贩的摊前总是排起长队。伴随着买卖人的吆喝声,人们才知道,这里就是卖面人的……这其中有一位名叫赵凤传的艺人因为手快,又能现场捏真人,很快就有了名气,被老百姓称为“面人赵”。
吹糖人儿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糖人儿是土生土长天津人童年的美好记忆之一,晶莹剔透的糖浆在匠人掌心被吹塑的如同琉璃艺术品一般精美,甜甜的滋味和妙趣横生的糖人儿形态实在令人难以忘怀。相传,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是刘伯温,他侥幸逃脱了朱元璋火烧功臣的大劫之后,隐姓埋名,在赚钱度日过程中创造了吹糖人的手艺。这样算来,糖人的技艺已然流传了600多年。
玩儿出来的手艺人,不但凭这本事养家糊口,还玩出了天津人民的精气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