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奥林匹克娱乐场(2)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你不比较,自己在井底做自己的事,没什么的。但你一出去跟人比较,不是你想去做,而是其他妈妈会说,你有在某处报读课程吗?那间很好,小朋友会聪明一点。”

“当你开始跟那些人在一起,为了他(孩子)可以很疯狂。”

Sharoni与我们身边的很多普通妈妈,甚至我自己一样,空有一腔理智,却无法战胜大环境,只能一边吐槽,一边紧跟。

我们经常说,父母最大的问题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看完《没有起跑线》,我悲哀地发现,即使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也未必能让我们和孩子过上理想而又轻松的生活。

因为全民精英教育,已经把做普通人的门槛抬得越来越高,20年前,本科学历可以去研究所当科学家,如今去餐馆端盘子都要本科学历了。

正如Sharoni所说,我们是小人物,是蝼蚁,是螺丝钉,我们的孩子也一样,但现在整个社会就是用制作机床的方法去制作一个螺丝钉。如果你告诉我可以不这样制作,我第一个赞成。

经常有人觉得中国的父母眼界太高,一天到晚好像自己家有皇位继承一样,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不做父母的人,永远无法理解父母的纠结。我们担心的不是孩子成为一个螺丝钉,而是他连成为螺丝钉的资格都没有;我们怕的不是孩子成为普通人,而是他连过上普通生活的资格都没有。

Sharoni甚至说,在香港活得潇洒的唯一办法是“不买房、不生娃”。

  • 买房,你会被银行绑架;
  • 生娃,你会被社会绑架。

这段话,在微博上获得了很多年轻人的支持:高竞争必然造成低生育,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教育专家形容香港的所谓精英式教育:一切都在往前赶。10个月会走路的孩子,嘲笑一岁半会走路的,但早晚都会的事,为什么提前了就是成功?

更大的问题是,教育原本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事,但无论家长还是社会,眼睛盯着的,往往是前二十年。

整个社会过度追求早慧,却忘了对于普通人而言,无论精力还是热情都是有限的,早慧必然带来早衰。

在记录片里,一位过关斩将,最终考入名校的学生描述自己的现状:本来应该是热血沸腾的大好年华,却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那种累,是一种心态上的厌倦。

他形容自己所受的教育,是用短跑的方法,去跑马拉松,可能跑到中段,已经累死了。

另外一个女生提到同样的问题:你总想让孩子赢,但过度的逼迫,如果让他们小小年龄就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自杀,那到底赢了什么?

用短跑的方式跑马拉松,父母“早亡”,孩子“早衰”。这些浅显的道理,中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做父母的却不明白?

  • 一方面,我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孩子,觉得别人家孩子能承受的,自己家孩子也可以。而往往,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家孩子的面子。我身边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学霸高三忽然抑郁休学,那些以他为榜样要求孩子的父母才知道,原来他从初中开始,就在断断续续地治疗抑郁症。
  • 另一方面,父母习惯于压力转嫁。当自己遇到挫折与不公,很容易认为是当初没有好好学习的结果,转头就去压迫孩子。而事实是,你有你的烦恼,王思聪有王思聪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