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华平台优惠
河底深探“宣州窑”
陈 亮
去冬今春,水阳江河道因泄洪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开卡清淤,在施工过程中挖出了大量古陶瓷及其碎片标本。水阳镇附近老百姓知情后便一涌而上,全民参与挖掘“刨宝”,于是乎“全民挖宝”事件顿时炒得沸沸扬扬,全国各大网站和媒体竞相报道。表面看此事似乎有些负面,但对我们这些古陶瓷爱好者来说,却是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随着大量地古宣州窑陶瓷及其碎片标本挖出面世,许多不为人们所知的古宣州窑的重要信息便接踵而来,难识其庐山真面目的宣州窑,终于又掀开了一层蒙在其头上的面纱。这千年等一回的机遇,让我有幸获得不少珍贵的第一手实物标本,为破解某些关键性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媒体的炒作也引起了地方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重视,据说宣城市、区两级文物部门在现场上采集到宣州窑器物200余件,而且大部分完整或接近完整,期待这些器物能早日整理建档公诸于世;更期待有关专家对这些实物标本进行深入研究,解开更多地宣州窑谜团。
在期待未至时,笔者作为古陶瓷爱好者,也是草根研究者,提前做一点古宣州窑“深探”的尝试,算是抛砖引玉吧。为直观起见,现选取二十余件宣州窑实物及其标本加以深入探讨,这些标本主要属小河口、山岗、东门渡一带古窑址产品,与先民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冥器、乐器等,最多的品种是执壶(注子)、碗盘、罐、瓶、狮塑和文房器具等。有的标本直接采集于河底,虽粗者普者多,但精品甚精,其烧造工艺完全符合大窑名窑水准。
执壶或注子选取八件。
图一(1):唐代宣州窑黑釉执壶,高14.5公分,口径6.2公分,底径7.2公分,短颈短柄短流,黑釉偏酱色。此壶是半年前从文房四宝古玩市场一操水阳口音的小贩处购得。其器型、釉和胎质都与笔者在现场采集同类器物标本相同,参考《中国陶瓷史》唐代陶瓷器物演变图,见图一(2):唐代典型器物示意图。
这种盘口短颈、鼓腹、短嘴、短柄的执壶(注子), 当属唐代早期典型器型。从而我们能发现一个重要信息,宣州窑的烧造年代将提早到唐代早中期。就造型而言, 某种器型很少是独立出现于一个窑口里, 往往其他窑口里也普遍存在,同时代的造型, 都具有广泛性和统一性. 尽管可能存在一定的地域特征, 但同时代流行同样的式样是一个历史定律, 大家都在模仿和追随, 很少器型是某一个窑口里的工匠突然独创出来的, 而是在流行过程中演变生成, 到了具体窑口里可能会发生些微妙的变化。但这种造型上的微妙变化可能是时尚审美上的地方化, 很大程度上更是由当地的胎质原料性能所决定的, 胎不同, 造型工艺就不可能完全一样. 就像面粉可蒸大馍,米粉只能蒸发糕一样。如果两个相邻窑口里具有非常不同的造型工艺,那么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它们原料的差异。这也是小河口古窑址黑瓷、青瓷与繁昌古窑址白瓷、青白瓷的差异很大的主要原因。倘若有疑义的话,建议可对泾县窑头岭古窑址进行考察,因为该古窑址堆积层中同时能发现青瓷和青白瓷、白瓷标本,其青瓷标本与离小河口不远的山岗古窑址精品标本类同,而青白瓷、白瓷标本却与繁昌古窑址青白瓷、白瓷标本基本一致。
图二:唐代宣州窑黑釉窑变执壶,高22公分,口径9公分,底径10.6公分,与图一相比较,颈、身与流略微增高或加长,年代符合唐代早期向中期过渡规律,黑釉釉明如镜,玻璃质感强,有隐约似蓝色火焰的窑变现象。这种蓝色火焰的窑变现象,可以证实釉中含有氧化钴,是青花钴料发色的早期闪现。美中不足的是,壶身有几处窑粘,属轻度砂粘。窑粘是在烧制过程中粘上了窑里的杂质,其形成原因是瓷器在装窑时或因装窑方法不当如窑具倾斜,或因空间拥挤,导致烧成后瓷器与瓷器之间或瓷器与窑具相粘连,可分器粘、匣粘和砂粘等。此壶于年初在高淳古玩店购得,店主介绍说,刚进得一批宣州窑精品,很快被一位南京买家和一位合肥买家分别买走,这件壶如果没有窑粘,你也没机会买到了,问他出处,他反问:不是你们水阳挖河道,到哪里能弄得到这么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