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机如何查分
作者:陈二虎
一、金国汉人张世杰成长为南宋主将
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南下,横扫南宋,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人物。
一说到南宋灭亡,人们总会想到文天祥和他的《正气歌》,然而,文天祥更多的是以精神的层面存在,在实际行动上却一点都不出色,但却成了世代流芳的英雄。
笔者认为,南宋末年,有一个人物更不应该忘记,倾尽一生为南宋最后的血脉浴血奋战,却最终孤柱难支,英勇殉国,可谓荡气回肠。
这个人就是张世杰。
张世杰,是金境内的范阳人(今河北涿州人),与灭宋的汉将张弘范同宗同族,是张弘范的族兄。
最早的时候他就在张弘范父亲张柔手下为将,跟随张柔征战,后来因事触犯法律,便愤然逃到南宋境内,当时烽火连天,金与南宋到后来的蒙古与南宋,硝烟四起,战事不断。
对于张世杰这个金国汉人,无地位无财富,只有一身武艺,因此当了南宋的兵,由于屡立战功,逐渐得到重视,成为南宋将领。
二、勤王抗元
回眸张世杰所处的时代,南宋大厦将倾,面临灭亡的边缘,后来最悲壮的崖山海战,宋元间最后一场战斗,也成了张世杰与同宗兄弟张弘范的较量,上演了一幕绝唱。
时光回溯到公元1275年,元军(蒙古兵马)大举南下灭宋,沿长江顺流直下,风卷残云一般,连破南宋的兵马,很快兵锋直指南宋京城临安。
此时的临安,几乎已经无兵可守,而皇帝是五岁的儿皇帝赵显。辅政的谢太后发出诏书,让各地起兵“勤王”,保卫京城,但是人心惶惶,各地文武官员都看到南宋的末日,各个心怀鬼胎,准备投降大元王朝,根本就不理会什么诏书、什么勤王。
当时张世杰已经是南宋郢州将领,决然率部来保护临安,于是集结战船万余艘抵达镇江前线,誓与南下的元军大战。
张世杰命令手下十船为一队,非有号令,不准随便行动。
这时统领元军的就是他的族弟张弘范与蒙古大将阿术。
张弘范利用元军船大,发动火攻,由于有张世杰将令,宋军不能随意前进与后退,被打了个猝不及防。经过战斗,被元军击败,损失惨重,许多士卒溺水而亡,张世杰不得不暂时后撤。
随后元将进逼临安,此时前来勤王的兵马尚有几万,包括赣州知州、千古留芳的文天祥。
张世杰与文天祥认为要鼓舞士气,与元军决一死战,便会有转机,然而朝中一群软骨头,以左相留梦炎、右相陈宜中为首的坚决反对,他们内心早有投降的打算,极为珍惜自己的小命。
到了十一月份,形势更加不利,元军攻破独松关,留梦炎闻讯弃官而逃,陈宜中请示谢太后,派人去向元军求降,但元军主帅伯颜果断拒绝。
到了公元1276年,元军势如破竹,相继又拿下南宋十余个州县,谢太后接二连三派出使者议降,伯颜就是不许,让南宋政府危在旦夕。
张世杰请求谢太后与小皇帝乘船入海避难,由他率军背城一战,大权在握的陈宜中根本不采纳张世杰的建议,私下里偷偷派亲信,把宋朝的传国玉玺和以小皇帝赵显名义写的降书呈给元军统帅伯颜。
伯颜看了后,让陈宜中亲自到元军这里商量投降之事,这个陈宜中害怕去了被砍了头,便也趁着天黑逃跑了。
张世杰看到这些人一心投降,愤然统领兵马南下,寻找元军战斗。
经过委屈求全,伯颜接受了投降,元军浩浩荡荡向临安进发。
三、抚立小皇帝
谢太后良心发现,趁元军未到,封宋氏骨肉赵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赵昺为广王,判泉州兼南外宗正,命人保护二王逃出临安,保全赵氏血脉。
赵昰一行机敏地躲过元军的层层围堵,到达温州,大臣陆秀夫寻到躲在民间的陈宜中,张世杰闻讯,也率手下从定海赶来会合。
温州有一个江心寺,当年南宗高宗赵构南逃时曾经在这里停留,当年赵构坐过的御座还在。
众人观之落泪,共同拥戴益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昺为副元帅,这让亡国的宋朝遗民看到希望,逐渐聚集了一些爱国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