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星道国际网址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原标题:芹川人物|马一浮高足王伯尹

马一浮高足

王 伯 尹

发布|王北苏

王昌弟,字伯尹,又名,王準,白尹, 1911年出生,1949年因病逝世于杭州,葬于西子湖畔。我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先生的高足之一。曾担任东北大学文学教授,后在浙江通志馆任编纂工作。是章太炎结交同事。

1939年夏,马一浮先生在四川嘉定乌尤寺创建“复性书院”,担任主讲,讲明义理,选刻古书。王伯尹是复性书院董事长屈映光(屈文六)的亲戚,但马一浮先生办学严谨。王伯尹因勤奋好学,受到马先生青睐, 1940年春被录取,进入复性书院学习。

在书院学习期间,王伯尹听课、看书、课试都很认真。不论在讲课还是以后留院研习、任编校时,他在学习中能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马一浮集》的《尔雅台答问》中,他提问的有六十则;在马先生书信集中,有答示他的信87件。在学生中他是被先生改诗、评诗最多的一人,有六十六首。王伯尹为学之勤,深得马先生嘉许。马老名其书斋曰“清闻”,取“天亲从兜率内院下降”公案中“梵音清雅,令人乐闻”义。马老在跋中说:“伯尹性好吟咏,乞题斋额,为书此以贻之。假此闻熏,引其妙悟。忽若有契,便知诗是性功德,诗即法界。于此可证三摩提,于此可证无生法忍。”他最后一次课试,在关于“曾子立事篇解”之后,先生有:“引慈湖语说忠恕,甚合”、“以忠恕为说,亦能识其要”等评语。

1948年王伯尹将自己的诗稿辑成《清闻斋诗稿》,收诗八十七首,由熊十力先生作序,称其“于世无竞,雅擅吟咏,能得谢灵运、杜子美之遗意”,并说:“永嘉夏瞿禅精于诗,尤推服辈诗。”

1949年己丑二月,马一浮六十七岁生日,诸门生友好齐聚玄亭,依永和故事为修禊雅集的一件遗物。当天众人诗酒唱酬,马一浮弟子王伯尹诗最先成,请黄宾虹绘图留念,马一浮并书五言诗于画后。修禊事毕,王伯尹又乞在杭名贤金梁、陆维钊、夏承焘、高存道、高野侯等人题咏、绘画,遂成一册。然不久王伯尹遽逝,册遂散佚,辗转为钱立辛访得,改装成卷,征求陆俨少、沙孟海(由陆抑非代书)、王伯敏等名家续跋,考述源流,并请谢稚柳题引首。一卷之内,留艺文佳话,蕴人事沧桑,殊可珍重。

王伯尹的书法也颇得马先生的称许,说“楷法精整可喜”、“来书词意悱恻,书势亦佳”。马先生所作诗要他抄副留存。有人赠先生汉砖焯砚,先生作《汉池歌》,亦令王书之,刻于砚上。马先生对王伯尹的书法创作也经常指点,并指出其书法不足之处,如说:“贤楷法受弘一师影响,似有意求拙而失之纤”,说:“凡作字亦需有来历,自然雅洁有气韵。”

王伯尹体弱多病,又有老母需要奉养,妻儿需要抚育,但为了向马老求学而不愿去就薪给较高的职务,在书院过着清贫的生活。马老关心他的健康,常问起他的身体状况:“贤佳否?”“服药后如何?”劝其学习、写诗“勿过劳”。且常取其医之处方为之斟酌,亦常为其查医书,甚至直接为其处方。并劝他“开拓胸襟”。有人劝伯尹外出散心,为助其行,马老从自己字润中拨三千元与之。当知其在家乡生活困苦情况,又代为谋划:“今为贤设想,能还家将母,上也;择事而就,冀可以代负米之勤,次也;坐困荒山,日事药饵,但有嗟叹,无益身心,下也。”但当时战火正炽,难以还乡,即帮他寻找“择事而就”之路。1944年,王伯尹去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在沈阳成立。1938年3月辗转内迁四川省三台办学。1946年东北大学迁返沈阳。),讲授杜诗约二年。马先生作《伯尹将如三台来别,以此赠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