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金莎官网首存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原标题:企院 • 鲁柏祥谈管理 |你的企业是“印钞厂”吗?

编者按

投资之父约翰·邓普顿爵士说过:“一个国家的财富不能依靠自然资源,它应该依靠人们心中的想法和观念。” 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都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决定着财富的多少。因此,谁掌握自然资源越多,就意味着谁拥有财富越多。到底是谁错了呢?就请鲁柏祥副院长来为大家解惑释疑。

从表面来看,似乎这种关系是成立的,其实并不尽然。让我们首先以钞票为例来作一形象说明。钞票面值的大小既不取决印钞机,也不取决于印钞纸本身,但他与印钞机模板密切相关,但这并不是说这块模板本身值钱,而是这块模板上的图案决定着最后币值的大小。

如果说一张纸的成本有一个定值,假设为1角钱,如果印出来的是1分钱的钞票,那么印得越多亏得也就越多。但假若模板上的图案是100元的话,那么印得越多赚得也越多。所以说,印钞纸增值的部分与印钞纸本身无关,但与模板上的图案密切相关。

再比方说,一台计算机重达几公斤,其中硬件占重量的比重很高,但计算机的核心部位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芯片。当然,物理意义上的芯片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它隐含着运行的程序,这是计算机真正的价值所在。其实,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印钞厂、就是一台计算机。

一家企业由机械设备、厂房等构成“印钞机”,各种原材料构成了“印钞纸”,产品与服务其实是印出来的“钞票”。而印出来的“钞票”面值减去“印钞纸”的成本部分,就相当于企业的利润。

而企业利润的高低,则取决于企业“印钞机”上模板的图案,这个图案其实就相当于企业与经营业务相关的有序化的知识。如果与经营业务相关的有序化的知识越高,则“钞票”的面值就越大。这就是企业利润的路径,企业利润的本源在于知识依据市场需求的有序化。

企业利用的生产资料不管是纯天然的材料,还是经人为加工的材料,都只能实现物质的物理状态的改变,其实本身并不带来增值,它们只能实现价值的转移,因此从本质上讲这里不存在利润。即使是加工后的生产资料,虽然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了知识的有序化重组,但由于物化的知识无法改变,并且它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耗散,所以它不能真正给人们带来财富的增量,只能实现价值的转移。

但事实上,纯粹掌握资源的人也在发财,做原材料买卖的人为何也能赚钱,这是为什么呢?

鲁柏祥:

前者是由于资源的稀缺使供求关系发生改变,从而表现出来的价格层面的变化,而从实物量来讲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正如以5万元/亩的价格买进的土地,两年后价格可能会涨到50万元/亩,但以实物量进行衡量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增值。所以说,自然资源禀赋只能决定整个社会自然财富的存量,而不能带来增量。简单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结果必定是贫穷与落后。

后者也同样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但若进一步分析企业里的机械设备、厂房等在内的“机器”,它们与原材料的性质并不一样:机器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用到,虽然每一次都会发生物理意义上的磨损,但其上面的知识每一次都没有被用掉。机器相当于“印钞机”,固定资产本身也有知识含量。因此,知识被放大到原材料上去,带来价值的增值,从而产生一部分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