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博狗bodog888备用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原标题:崇祯为什么一定要袁崇焕死?

袁崇焕现在的地位很高,被当做抗击后金(清)军的民族英雄、大明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他一死,管你崇祯活多少年,明朝铁定没戏了。

不过明朝人不这么看。至少他被凌迟处死的时候,北京城里的官民都是高声叫好,甚至争啖其肉,以解心头之恨。

历史上有岳飞、于谦的冤死,但从来没有一个民族英雄死得如此憋屈。哪怕遭遇构陷不得不死,清醒的老百姓和诡异的天气变化也能证明他的清白。然而,袁崇焕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当他死时,全世界都咬牙切齿,当他罪有应得。

这是很诡异的一件事情。袁崇焕究竟死得冤不冤?

▲袁崇焕。史载其长得很丑,画像把他美化了。

1

袁崇焕的对手认为他死得冤。

清朝革了明朝的命之后,最早为袁崇焕拨乱反正。一些清朝内部档案显示,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成书于乾隆朝的《明史》出版后,这一说法公开化。

大意是说,后金决策层故意让两名被俘的明朝太监偷听到袁崇焕与后金有不可告人的交易,然后将这两人放了。按照满人的设想,这俩太监回去后,自然会跟他们的主子密报这起惊天大阴谋。

这出反间计从策划到实施,都很粗糙,带有强烈的舞台效果。考虑到后金的伟大领袖从努尔哈赤开始就把《三国演义》当作兵书使用,也就不难理解他们的灵感出自哪里了。

总之,反间计是使了,但效果却不好。证据是,崇祯杀袁崇焕,几大罪名里根本没有一款关乎“通敌”。

乾隆不会管那么多,只当祖宗使出去的妙计成功了。问题是,乾隆为什么要为袁崇焕拨乱反正?

乾隆自己说了:“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这里隐藏了两层意思:一是清朝政权的来源问题。袁崇焕被冤杀,说明明朝“主暗政昏”,所以清代明是合法的。二是任何时代统治者都需要忠臣。乾隆倡导忠君思想,所以要为袁崇焕、史可法等忠臣烈士平反,号召臣下学习袁崇焕好榜样。

2

袁崇焕不是死于反间计,而是死于“己巳之变”。

1629年,后金天聪汗皇太极率领军队越过明军层层设防的关宁防线,从蓟镇突入明朝内地,是为“己巳之变”。皇太极这次奇袭,不亚于在北京城里投入一颗原子弹。

从1619年萨尔浒之战大败,至此11年,明金的战事都在边疆打,打得再狠,叫得再急,帝都官民基本都无感。等到皇太极打到城下,半个多世纪没有经受过战乱流离的北京市民和朝廷官员们,在满洲鞑子的烧杀劫掠面前,才把边患与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这就好比,对于晚清的东北人来说,鸦片战争不是战乱的开始,甲午中日战争才是。他们眼中的卖国贼不是琦善,而是李鸿章。

己巳之变中帝都官民的心态亦与此相同。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感慨后金的强大,而是陷入了对守边大吏袁崇焕的怀疑与愤恨之中。

恰在此时,后金散播袁崇焕的谣言起到了发酵作用。袁崇焕的人设彻底坍塌了。整个社会对袁崇焕怨谤纷起,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当时举朝之臣及京城内外,都骂袁崇焕是卖国贼。

尽管袁崇焕在城外与后金拼死拼活,被弓箭射得跟刺猬似的(还好铠甲够厚),朝廷就是不让他和他的军队进城休整。

然后崇祯召见袁崇焕,由守城士兵放个筐下来,把他提到城墙上。

“叛贼”袁崇焕被捕了。

▲崇祯帝。他主导了袁崇焕的命运浮沉。

3

少年崇祯是个明白人。他把袁崇焕关了好几个月,罪名也定了好几个,但都没有谣言及官愤民怨中提到的“通敌”。

然而,崇祯为什么不替袁崇焕澄清谣言,反而必须要他死呢?

许多文章都认为,舆论和党争影响了崇祯的决定。在最爱君看来,这种影响毕竟有限,最根本的原因是崇祯自己就认为袁崇焕该死。

你想啊,皇太极都杀到北京城下了,这么大的变故总得有人担责吧,这么大的屈辱总得有人背锅吧?这个人不可能是皇帝本人,那就只能是皇帝任用的某个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