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存优惠30%
当你在听摇滚音乐的时候你在听什么?能够跟着一起摇滚鲜明节奏,还是节奏背后的呐喊与嘶吼?
今天,单读编辑 Ein 推荐摇滚乐界传奇卢·里德的传记《等待那个男人》。在这部传记中,作者呈现了 20 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亚文化:卢·里德、安迪·沃霍尔、帕蒂·史密斯、鲍勃·迪伦、大卫·鲍伊……他们共同创造了那个难以归类的时代。而其中,被冠以“瘾君子、同性恋者、纽约市非官方桂冠诗人、全球亿万歌迷顶礼膜拜的摇滚乐教父”的卢·里德,更是以他的歌词,忠实还原了当时纽约边缘群体的残酷生活经验。
他以街头诗人的姿态拥有纽约
文 | Ein
我们如今很难给卢·里德一份准确、完整的个人介绍。“美国摇滚歌手与吉他手,地下丝绒乐队创办者之一”这种介绍过于简单,更何况卢·里德也难以定义自己。因为“除了艺术,他对自己人生的虚构叙事也是他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些叙事完全不遵循时间顺序。”但这毫不影响我们以这本全新的传记《等待那个男人》,重新认识作为“纽约首席街头诗人”的卢·里德。
▲卢·里德(Lou Reed,1942 年 3 月 2 日-2013 年 10 月 27 日),美国摇滚乐歌手与吉他手
六七十年代的纽约,正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刻,嬉皮士(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出现,反越战运动盛行,性少数群体以及妇女平权运动常见于纽约每个街头巷尾。卢·里德更像是六七十年代美国边缘群体的见证者、参与者,并且也切实影响着周围的人。卢里德身边,总是围绕着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作家、艺术家,比如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歌手大卫·鲍伊或者诗人艾伦·金斯堡……
在安迪·沃霍尔看来,卢·里德所唱的歌曲中,对于性爱中的紧张感、吸毒的全过程、地下世界,以及人类身份认同中的基本问题,正好适合自己。因为沃霍尔作为捷克移民同性恋者,尽管拥有自己的创意工厂,但在当时依旧是无法被定义的纽约名流。沃霍尔甚至还曾一度作为地下丝绒乐队的经纪人,亲自为地下丝绒的首张专辑《地下丝绒与妮可》(1967)设计了著名的黄色香蕉封面。这个黄色香蕉,现在依旧经常作为流行符号,出现于各种现场或者衣饰上。
大卫·鲍伊也是卢·里德的忠实崇拜者,他钟爱里德充满智慧的歌词写作,以及简洁的表达方式,而地下丝绒在他心目中,则是摇滚乐领域的沃霍尔式的前卫艺术,所以在卢·里德与所在厂牌解约时,果断出手相助。这段追星轶事,被拍在电影《天鹅绒金矿》里。其中,伊万·麦克格雷格饰演的妖娆的 Curt Wild,原型即是伊基·波普与卢·里德的结合体。
▲电影《天鹅绒金矿》中,Curt Wild(左)原型之一即卢·里德
尽管在卢·里德看来,“在我的信仰里,最重要的就是弹吉他。”但是他对歌词的文学性与叙事性的追求,在歌词中对个人与 LGBT 的身份认同,帮他收获了众多忠实粉丝。他更是用摇滚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那个年代的纽约地下社会。
卢·里德的摇滚,甚至可以称为“文学摇滚”,他的灵感来自他喜欢阅读的雷蒙德·钱德勒、纳尔逊·艾格林(美国作家,作品以描写贫民窟生活为主)、威廉·巴勒斯、艾伦·金斯堡和小胡特·塞尔比(美国作家,以用犀利的笔触揭示纽约的地下世界著称),所以卢·里德一直尝试把亚文化引入摇滚乐:“你可能读过这种东西,那你为什么不用耳朵来听呢?阅读时你觉得很有趣,跟着它一起摇滚肯定也很有趣。”
“我一直记录着人们说的话、发生的事情,这些笔记直接变成了我的歌。”里德深深开掘纽约的下层世界,特别是同性恋者、变性者们的小团体,在这个层面完全被当时的英国青年所忽视了。他的歌词不仅在英国摇滚乐中找不到同类,在整个同性恋生活与其逃亡式的亚文化中都无法找到这样公开的叙事。
而这一切的起点,或许源自最初卢·里德对自我身份认同遭遇的困境。60 年代的美国,把同性恋视为对社会的病态威胁。卢的父母为“矫正”儿子对同性恋的喜爱,寄希望于“转化疗法”或者“修正疗法”上,治疗过程包括残忍的电击——一边电击,一边给“患者”播放内容刺激的 35 毫米彩色幻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