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九五至尊娱乐场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TAG:

原标题:观察+ | AI创业者生存指南:硬刚不是策略,差异化才是王道

文 | 龙真梓

编辑 | 黄臻曜

高昂的投入是AI玩家们存活的关键。

但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统计,2019年Q1市场上流动的融资金额,相比2018年同期下降了47.7%。这意味着AI企业高估值、低营收、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正在资本寒冬的特殊背景下无限放大。除了软银、BAT这样的巨头还在大手笔买断未来,许多曾想布局AI的资本玩家已经无力买单。

当投资巨头+AI独角兽这样的强强联盟变得愈发常见,越来越多的初创型AI企业正遭受着市场的质疑。对它们来说,讲概念就能拿钱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投资人要求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技术落地之后的规模化产品,甚至正向的现金流。这带来的一个结果是:专注C端的AI创业者越来越少,选择to B生意才是大多企业活下去的办法。在to C市场还未成熟、to G经验难以复制的情况下,只有to B的高端订单能较容易地产生行业影响力,为企业赢得生存空间。不过这条路也并不好走,在创业者想要插足的领域,往往已经有传统优质企业和BAT。对于早期AI公司来说,它们需要快速、精准地找到市场定位和自我定位,切入更细分的领域,才有机会分走别人的蛋糕。

因此, “分化”已经成为2019年AI行业的主题词。相比头部企业,初创公司势必面临着更大的挑战。5月15日—5月17日,在阿里联合36氪举办的AI赛道明星班上,来自不同细分赛道的34位学员和11位行业大咖一起,对AI领域创业者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探讨。在讨论结束后,36氪对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和增长研习社发起人李云龙进行了采访,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为初创型AI企业提供了一份寒冬生存指南。

以下是采访部分(经过编辑):

注重技术落地,找到优势细分场景

36氪:大概从去年开始,唱衰AI行业的人明显多了起来。甚至还有一些人觉得这次的浪潮可能又是一次泡沫。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面对这种情况,AI企业该怎样自我调整?

王啸:从1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整个融资环境其实是变差了。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报告,说基本上融资的钱数,今年Q1相比去年下降了一半,简单说就是融资难度立马提高了。而且对很多早期公司来说,融资难度提高了不是一倍,我估计提高了三四倍。第二是行业问题,绝大部分AI公司还在发展期,目前会比较难以产生正向的现金流。所以我觉得创业者们还是要对自己的业务保持认知,大家要正确看待融资这件事。

AI这个领域已经从纯技术类创业过渡到全产业结合了。如果创业者还在一个通用领域里创业,那么现在拿到融资的可能性会减小。如果大家在相对比较大的垂直行业里面去做,也许更容易想清楚自己的业务。再加上许多公司收入能力还是比较差,所以我觉得大家在团队搭建上一定要把自己的销售团队搭起来。因为未来你如果没有收入,还是想要靠概念去融到大钱,这个难度已经很大了。

其实第一轮是比较好融的,有些技术、有点市场验证的公司基本都能融到。A轮的话,有点规模化收入也能融到,难度是在再往后走一轮。因为现在大家的难点是在团队规模化、数据规模化和业务规模化上,我觉得这些难点在A轮之后会凸显。所以在A轮融完钱之后,大家一定要把团队升级。其实投资和团队之间有一个三角形关系,就是拿到钱,去升级团队。升级完团队把业务做起来,然后再去拿钱,再去做业务测试,这中间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过程。如果大家在拿到钱之前就已经储备好人员了,那么就应该迅速把业务拉上去,因为你一年做到了1000万和一个月做到1000万,绝对不是一个概念。

36氪:很多人也说,技术的落地也许比技术本身更重要。你怎么看?你觉得具体判断一个AI技术能否落地的标准有哪些?

王啸:这两个问题并不是冲突矛盾的。就是说第一个技术也很重要,如果没有技术能力其实不行。当然技术确实是要为场景服务的,如果没有场景,没有落地的能力,这个技术就是空中楼阁,也不现实。如果这两个非要比较一个的话,我觉得可能技术落地也许更实在一点,更有价值一些。

李云龙:所谓的落地比技术本身还重要,其实就是要找场景。场景是否存在,可以用PMF理论来衡量,就是product market fit。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