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南京棲霞:從商事登記到政務服務不見面給力改革高質量

2019-03-12 07:30栏目:政务

中共棲霞區委書記邢正軍就“改革開放高質量”話題接受人民網專訪

編者按: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做出示范,是江蘇省在新時代下義不容辭之責。中共江蘇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的“六個高質量”發展任務,即經濟發展高質量、改革開放高質量、城鄉建設高質量、文化建設高質量、生態環境高質量、人民生活高質量,為江蘇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舉旗定調。人民網聚焦江蘇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選取六個縣(市、區)在某一方面的突出亮點進行報道。今天我們刊發南京市棲霞區在改革開放高質量方面的探索稿件。

“您確定辦好了嗎?這樣就可以了?”盡管電話那頭,南京市棲霞區堯化街道工作人員再三確認劉先生辦理的醫保定點醫院變更手續已經完成,他心裡多少還是有點犯嘀咕。第二天一早,劉先生讓家人帶著醫保卡去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成功試用后這才信了。

劉先生家住棲霞區翠林山庄,他的“不可思議”源自該區正在推行的“不見面辦事”。為把醫保定點醫院換個地方,過去肯定要跑來跑去忙一陣子,這次他按照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指引通過手機向街道的微信公眾號發出申請,“五分鐘就給辦好了。”

去年4月27日,棲霞區在全國率先發出第一張“不見面審批”營業執照,這項“放管服”改革的創新舉措迅速叫響全國﹔今年初,在率先實現商事登記“不見面”的基礎上,該區又推出“不見面審批服務2.0版”,進一步提高了辦事便捷性﹔而今,“不見面”再進一步,從商事登記延伸到政務服務,大大提高了政策惠及面。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超9成的受訪者認為,與2017年之前相比,棲霞區的政務服務水平有較大甚至很大的提升。

“改革已經成為棲霞區的工作品牌。我們通過改革創新,大力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服務供給,為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探索‘棲霞實踐’。”棲霞區委書記邢正軍表示,要在全區上下營造全力以赴抓改革、攻堅克難促改革的濃厚氛圍,讓改革開放成為棲霞區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成為對外形象展示的鮮明符號。

打響“不見面審批”第一槍

商事登記因為涉及多個人、多主體、多權益、多部門,一直是“放管服”改革的難點。“我當‘被告’都當怕了。”談起開發“不見面審批”系統的背景,棲霞區市場監管局工委書記張平感慨最深的是他當“被告”的經歷:用他人身份証注冊、花錢雇人當假股東、注冊后即失聯……一連串問題導致該局每年都會應對十多起甚至幾十起官司。

張平和同事不斷反思后發現,除了吃官司,群眾多跑路的情況更為普遍,申請執照時材料多、往返次數多、辦結時間長等問題突出。便於監督和維權、便於行政管理、便於司法執法,這是商事登記的根本立足點,也成了棲霞區“不見面審批”系統打造之初最希望解決的問題。

2016年4月,棲霞區市場監管局率先在全省運行了對身份証進行讀卡查驗的系統﹔5個月后,系統小規模升級,推出了“人臉識別驗証系統”桌面版﹔2017年3月,“吃螃蟹”行動再深化,該局開發出“遠程電子文檔審批”系統,承擔起遠程實時受理、審批、打照、發照任務,建立后台遠程審批的流程化工作機制,許可事項實現了“通聯通辦、就近辦理”的目標。

到2017年4月27日,棲霞區開發的“商事登記不見面審批”APP上線,初試創業的徐燕趕上了。當日9點11分,她登陸這款APP,通過上傳身份証、人相拍照比對,資料全部認証后和另一名股東在文書指定處電子簽名﹔系統另一端,棲霞區市場監管局收到所有資料后集中審核,20分鐘后全國第一張“不見面審批”的營業執照打印出來,通過EMS寄往徐燕公司所在的棲霞區八卦洲街道。至此,“不見面審批”在棲霞區從概念變為現實。

時隔一年不到,今年3月28日,棲霞區又推出了更加快捷便利的“升級版”。“‘不見面審批’1.0版需要安裝APP,下載安裝、注冊登錄,操作較為麻煩,所以我們把2.0版本轉到了微信平台上,用戶隻需關注‘商事登記不見面’微信號,用不著下載注冊任何軟件或捆綁任何信息,就能在線辦理。”棲霞區委研究室主任李春節說,升級后的版本更接地氣,構建了遠程不見面辦、窗口刷臉辦、自助終端辦、便民中心辦、銀政聯動辦的“五位一體”多審批終端機制,實現了“不見面”的全領域、全過程、全覆蓋。

截至目前,棲霞區已有2768家新辦企業通過“不見面審批”系統辦理了工商營業執照,這項改革也已在江蘇全省范圍內推廣一年整。在張平看來,當地依托該系統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路,“全程電子數據處理取代人工辦理,標志著行政審批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1】【2】

 

(責編:黃竹岩、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