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吁建海外“中国学校” 推动海外华教学
【侨报网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中资企业选择“走出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非洲的华侨华人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困难,最突出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中国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傅军说。
中国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傅军(图片来源:北京光明网)
北京光明网3日报道,非洲是中国向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落脚点,大量中资企业员工到非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傅军说,非洲还没有华文学校,很多华侨华人的子女不得不留在中国接受教育,成为长期无法与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傅军介绍,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在海外都建有大量的“美国学校”“加拿大学校”,教学体系和师资力量也与本国国内无异,这些国家的侨民子女可以在当地接受母语教育。“海外的华侨华人迫切希望在海外也有与中国课程接轨、水平相当的华文学校,让子女在身边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传承中国文化。”傅军说。
傅军建议,在海外逐步设立“中国学校”。官方主动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海外华文教育教学体系,组织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编写针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各类高质量教材,并组织开展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巡回讲学等活动。“制定和完善促进华文教育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中国教育机构和企业承认海外华文教育的学历和认证。”傅军说。
他还建议,可以设立海外华文教育基金。即由官方资助,民间参与,对海外华文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和教育经费等方面予以资助;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民间机构积极参与海外的华文教育,兴建华文学校,对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另外,伴随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傅军认为,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利用直播平台、网络云技术、智慧教学等多种方式将中国优秀的教育资源导入海外的华文学校,实现深度共享。”傅军说。
华文教育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希望工程”,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是华侨华人社会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如今,在世界各国已经形成拥有几十万华文教师、几百万在校生的2万所华文学校,构建起从幼儿园到高中颇具规模的海外华文教育格局。
北京《人民日报》2018年1月曾报道,制定标准,让华文教育有章可循。中国国务院侨办组织专家研制了《周末制华校办事参照性标准》《全日制华校教育教学大纲》等,推出了《华文教师证书》实施方案和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标准。
师资问题是制约海外华文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中国国侨办依托中国华文教育基地院校组织举办专题培训班,不间断地培训海外华文教师,重点推广集“培训、考核、认证”于一体的华文教师培训新模式。同时,开展中华文化体验活动,邀请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裔青少年回国学习体验、加深民族文化认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