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网络舆论心理预期偏差与舆论引导

2019-03-11 07:10栏目:滚动

法制网首页>>   舆情监测中心>>方法研究>>   网络舆论心理预期偏差与舆论引导   发布时间:2019-03-10 13:34 星期日   来源:  

一、当前网络舆论心理预期出现偏差的表现


1. 预期太高:跌落现实

当舆论心理预期过高,舆论对于各方的现实条件就会要求更高,必须付出更高的处置成本才能让舆情落地。而当现实的各方处置和问题的现状不能满足网络舆论的心理预期,乃至事实本身还存在与原来心理预期相悖的影响乃至损害时,网络舆论在经历了心理落差的震惊之余,会开始变得恐慌,从而让事件本身的影响面扩大。

近期,基因编辑婴儿引发舆论热烈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该消息最初是被主流媒体以做“巨大突破”“中国科技新成果”等正面积极倾向来报道的,但随着丁香园等专业媒体进行科普说明、科学家联合发声,舆论对基因编辑婴儿的忧虑开始占据舆论场主流。这时,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舆论场充斥着担忧乃至恐慌情绪,且这种担忧情绪的平复需要付出较高的处置成本。


2. 问题忽略:侧面映射

在互联网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中,若相关问题没有被网络舆论充分认识和讨论,但问题之于现实又尤其突出,民众对于问题能得到改变和解决的期待尤其强烈的情况下,舆论可能会通过侧面映射等方式进行表达。

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我不是药神》电影引发的现象级传播和讨论。该影片播出后,成了舆论对当下问题深入讨论并集体寻求解答和出路的由头,包括现有医保体系是否应该负担昂贵救命药,仿制药是否应该合法化,医疗行业存在哪些问题等。


3. 问题反复:预期过低

如果在网络空间,舆论对现实的类似问题完全没有概念,或者因为某些人为的因素被长期忽略,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么当某个典型案例出现,扩充了舆论对现实问题存在的认知面后,舆情便会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爆发态势,让人难以招架的同时,更是对有关领域的公信力造成重创。有时甚至即便付出了很高的处置成本,但公信力的挽回仍任重而道远。


二、如何避免出现网络舆论心理预期的偏差


1. 注意正面宣传的尺度

在处理网络宣传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上,不能对负面问题一味集中披露,让民众形成扭曲的价值认识,也应注意正面宣传的尺度,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注意协调好全面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正面宣传,不仅关乎民众的认知和观感,更是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共识。因此,我们要坚持客观和全面原则,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大。


2. 问题风险分散披露

网络监督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披露是一面双刃剑。一方面,过多、过于集中的负面问题揭露,容易让网络舆论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损伤民众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若能将社会问题披露在平时,一方面舆论压力被长期陆续分散,另一方面,则让相关问题的讨论更加具体,处置起来,思路也更加明晰,措施也更加有效。


3. 从法治思路规避扩大风险

当前网络舆论心理预期方面,一方面对于负面问题容易有过低预期,另一方面,对于官方的处置措施和手段方面,容易有更高期待和心理预期。这说到底是网络舆论情绪的一种不理性情绪的扩大化,其根本原因在于舆论普遍未建立法治思维。对此,一方面要将具体问题的披露当成常态性工作,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则应细化问题解决的法治路径,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扭转到法治解决的思路上。



来源 / 微信公众号“鹏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