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沈阳市大东区培育文旅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9-03-13 10:26栏目:旅游

以打造堂子庙巷历史文化街区为开篇

沈阳市大东区培育文旅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3月11日,经过几天的紧张施工,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大东路培育巷的沈阳市社会养老和工伤保险管理局大东分局院子北墙拆除完毕。墙北侧,一处原先被遮挡的神秘古建筑豁然展现,不时引得行人驻足观看。

  这处古建筑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拆了政府部门的院墙,大东区要做什么?

  悬念,悄然抛出;巨变,拉开序幕。

  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城区,大东区汽车产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一直广为人知。但着眼长远,大东人清醒地认识到,在做大做强做优汽车产业的同时,必须加快发展包括文化旅游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改变以商贸业为主的服务业现有格局,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此,基于域内丰富且风格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2019年开年,大东区以打造堂子庙巷民国风情街区项目为开篇,全面启动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工作。

  在沈阳市委主要领导密切关注并提出“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要求下,大东区明确用文化为经济发展“铸魂”理念,确立“丰富人文生活、彰显文化底蕴、重现历史文化街区价值”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分步骤实施、长链条开发,引智聚力、积极行动,相关工作快速推进。

  今年,大东区将打造以堂子庙巷建筑群等为主体的“一巷一厂五公馆”;三年内,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园区,让文化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对历史负责

  让文化宝藏光芒重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保护好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建筑是推进这一进程、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

  去年底以来,大东区全面开展历史文化遗存情况摸底调查,并站在历史和未来的角度去审视与思考,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注入文化滋养。

  大东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其中堂子庙巷堪称老沈阳城——盛京显赫历史地位的真实见证。堂子庙巷,因坐落着清政权在全国修建的仅有的两个“堂子”之一而得名。“堂子”是女真族祭祀天神和祖先的殿堂。资料记载,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在大东区修建了清政权的第一个神庙“盛京堂子”,“堂子”内供奉努尔哈赤父亲和祖父的灵牌和画像,用来祭祀、祈福、庇佑。清政权修建的另一个“堂子”位于北京,是清朝迁都后以“盛京堂子”为蓝本而建的。

  隐于闹市,却并不孤单。在堂子庙巷周边,至大东区培育巷一带,还有6处建筑风格独特、现状保存较好的四合院院落,将地位尊贵的“堂子”与盛京城“九门”之一的抚近门连成一线,形成了堂子庙巷建筑群。

  这当中,由当时在盛京经商的江浙两省商人共同出资、建于清朝末年的江浙会馆目前保存最为完好。作为重要的南北经济交流平台和枢纽,江浙会馆曾经商贾云集、风光无两,是盛京历史上三大会馆之一,也是目前沈阳市保留下来的唯一建于清末的会馆。

  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队长陈赫是地地道道的大东区人,他对大东区的历史文化也更为关注。“因为‘堂子’的存在,堂子庙巷在历史上曾尽人皆知、名声在外,地位十分显赫,堂子庙巷也被称作‘沈阳最后的胡同’和仅存的满族民居集聚地,对于研究清历史及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而江浙会馆等历史建筑,则是清时期沈阳商业文化繁荣昌盛的实物见证。”陈赫说。

  “对历史负责,让文化宝藏光芒重焕,是城市发展决策者、建设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大东区委书记王新北说,“我们将挖掘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并借此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延展丰满文化产业链,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强这座城市的活力、魅力和实力。”

  对人民负责

  让城市记忆温暖再现

  如果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承载的是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依恋与渴望,那么,“老屋、老井、老树”标记的则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一段成长的日子乃至一个时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