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沈阳市大东区培育文旅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2)

2019-03-13 10:26栏目:旅游

  一听人问起堂子庙巷的事,68岁的艾宝东脸上就露出自豪的笑容。“我在这生活了40多年,小时候,‘堂子’红色的外墙还在呢,就像故宫的宫墙一样,可好看了!”他告诉记者,“‘堂子’旁边有小桥、亭子,还有一口深井,井里的水又清又凉,我们都是打上来就直接喝。”

  在这里结了婚、生了子,一代接着一代向着幸福生活使劲儿奔……堂子庙巷“装”下了艾宝东的大半辈子。“但后来在这生活就有点儿不方便了。”艾宝东回忆。这一带都是成片的平房,地下管网配套都跟不上,虽然政府后来给居民接通了“上水”,但“下水”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居民只能使用室外的旱厕,卫生、健康、安全都无法保障。“更大的隐患是火灾!”艾宝东提高了声音说,“老房子都是砖木结构,又建得密,后来那几年,堂子庙巷没少发生小火灾。”

  艾宝东所说的“后来那几年”,是指以2014年堂子庙巷地区启动动迁为节点往前推算的。随着居民搬走,很多老房子闲置下来。他和街道沟通商量,作为一名志愿者留守在堂子庙巷,“我主要是看着火灾隐患、漏水什么的,每天从早到晚走上几圈,哪个角落没看一眼我都睡不着。”

  其实,最让艾宝东放不下的是他对这片老“地界”的感情。采访时他悄悄告诉记者:“‘堂子’的那口老井还在呢,我保护起来了,那是‘堂子’存在于这个地方的唯一实物印证。”

  陈赫与堂子庙巷的感情也非比寻常。他说:“那6处四合院建筑风格很特别,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带有满族特色,还有的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中西合璧,十分少见。而且它们组成了规模可观的清末民国时期历史建筑群,在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都是非常珍贵的。”

  对未来负责

  让文化资源活力绽放

  一个地方,最能支撑发展的是文化;一个城市,最能展示特色的也是文化。

  王新北说,对于大东区而言,只有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才能留住、传承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才能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兑现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诺言。

  深感时间紧迫,春节至今,大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抓紧时间推进相关工作,数次实地走访,咨询专业人士。沈阳市及市属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协调、给予大力保障,助推大东区相关工作顺利开展。在扎实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大东区明确:今年将以堂子庙巷建筑群和大亨铁工厂,以及杨宇霆、常荫槐、孙烈臣、赵尔巽、王明宇等五大清末民初公馆为主体,打造“一巷一厂五公馆”七大文化项目,延续历史文脉,保护特色风貌,优化经济格局。

  作为大东区盘活历史文化遗存、做好做大文化这篇大文章的开篇之作,堂子庙巷建筑群改造升级工作已经启动推进。在沈阳市社会养老和工伤保险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原来挡在培育巷3号四合院前面的该局大东分局院墙迅速拆除。

  据介绍,大东区将遵循抢救第一、修旧如旧、合理利用、全民共享的原则,将堂子庙巷建筑群整体升级成为堂子庙巷民国风情街区。目前,区政府已投资约1亿元,完成了对610余户居民的腾迁工作。

  避免“千城一貌”,堂子庙巷民国风情街区项目将在现状基础上,规划建设“一街两场四巷六院”。“一街”即堂子庙街,是整个文化街区的主骨架;“两场”即打造堂子庙文化广场、江浙会馆文化广场两个开敞空间,展现清文化内涵;“四巷”即利用现有培育巷形成的绿荫大道,贯穿联系文居后巷、堂子庙巷、浙居前巷三条文化街巷,重塑堂子庙巷地区的街巷空间肌理;“六院”即围绕江浙会馆旧址、培育巷3号以及堂子庙巷20号、16号、14号、12号六处历史文化民居院落,形成历史风貌保护区,再现具有沈阳传统建筑风貌的特色街坊,着力展现清代皇家堂子文化,建成沈阳商业会馆文化展示区和传统民居的重要保护区。

  延文脉、兴文化,尤需守正创新。将文化繁荣植根于传统沃土之上,用创新创造激发文化活力、汇聚发展力量,加快区域高质量发展步伐,大东区已经在路上。


(责任编辑:冯庆洋)

相关报道




  >>返回频道首页 返回本网站首页


东北新闻网
微信订阅号

东北新闻网
手机版

东北新闻网
法人微博

新闻客户端
Android版

新闻客户端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