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备战这一年,从扩兵布阵到科技助力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题:从扩兵布阵到科技助力——北京冬奥备战这一年
新华社记者韦骅、姬烨、肖亚卓
在位于北京首钢园区、由精煤车间改造成的国家冬训中心冰壶训练馆里,经过一系列选拔,3支男队、3支女队入选国家冰壶集训队,10对混双组合入围国家队训练营。
看到眼前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景,曾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帮助中国男子冰壶获得历史最佳战绩的男队队长巴德鑫不无感慨地说:“之前(冬奥)周期通常是侧重一支队伍,现在(男女队各有)三队齐头并进,内部产生良性竞争。看到有这么好的平台资源分享给所有人,我感觉挺幸福。”
巴德鑫的一席话,也正是我国备战冬奥的一个缩影:从2018年至2021年,按照“扩面、固点、精兵、冲刺”的工作节奏,中国冰雪人正一步一个脚印,为实现“全项目参赛”的目标而努力。
根据北京冬奥会的备战方略, 2018年的任务是扩面——即形成各有重点、各有特色、冰上雪上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三周年之际,总共有31支国家集训队的近4000人在参与冬奥训练备战,人数比平昌冬奥会周期同比增幅约7倍。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的目标是“全项目参赛”,取得竞技水平和参赛成绩的跨越式提升。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全项目参赛”是基本要求,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
据统计,从1980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冬奥会起11届冬奥会东道主的参赛率可以看出,只有美国在其作为东道主的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38小项)和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78小项)实现了全项目参赛。而在申冬奥成功之前,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冬奥会小项甚至没有开展。
根据各冰雪项目国际组织关于冬奥会参赛资格的规定,北京冬奥会109个小项中共有61个小项东道主具有直通资格,剩下的48个需要靠积分或排名争取资格。
回望平昌冬奥会后一年间的备战,冬运中心负责人表示:“这一年的备战非常有成效,且具有针对性。我们的基础薄弱,且现在(冬奥会)项目更多,实现全项目参赛难度很大。但是只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想尽一切办法,实现这一目标并非不可能。”
冬运中心负责人表示,实现“全项目参赛”,在客观上需要包括国际组织在内的各方面支持,但更重要的是主观努力。“我国冰雪项目全面落后、长期落后、整体功能性落后,要完成北京冬奥会的任务,人才在哪里?这是我们的痛点和短板。”
针对人才不足的问题,冬运中心很早便启动了选材工作,其中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跨界跨项选材。对于“跨界”,冬运中心负责人表示:“很多人更多只关注到了‘跨’,但没有看到选材的作用。”
“扩面,就是要把选材工作做好,我们很早就展开了跨界跨项选材,这也是我们在2018年很重要的工作。我们把具备高水平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运动员选过来,经过专业训练,让他们迅速掌握冰雪技能。”冬运中心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从2017年至今,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与相关项目中心和协会持续加大冰雪项目选材工作力度。共有来自田径、体操、排球、武术、举重、技巧、蹦床、地掷球、曲棍球、冲浪、赛艇、皮划艇等项目的运动员以及北京舞蹈学院和河南塔沟武校学生、河南濮阳杂技团演员在内的共计2万余人参加选拔,最终入选各级各类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1200余人。
冬运中心负责人强调,选材要注重科学性,不是大而化之。“是真正把那些具备天赋的运动员选拔出来。一是按照冠军模型选拔,二是聘请外国专家团队来参与,还有一个是借助科技设备进行测试,方方面面助力选材。”
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赵宏博表示,中国花滑队这一年来在“扩面”上做了很多工作,下一步,他们打算把跨界跨项选来的人才与具备冰上训练基础的队员进行组合,希望两者能相互提高。
在新周期备战工作中,如何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尤其是通过跨界跨项来的运动员如何尽快掌握冰雪技能?冬运中心负责人表示,冰雪项目有自己的特点,要“三从一大+科学化训练”。
“‘三从一大’是中国体育的传统,符合竞技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我们现阶段而言,同时更需要强调科学化训练。”冬运中心负责人表示。
据冬运中心科技工作部副主任徐金成介绍,过去一年,冬运中心从多个方面开展了科技助力和保障工作。比如开展训练监控、搭建国家队综合医疗康复保障服务体系、构建运动营养综合保障体系、配备心理咨询服务保障团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