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秒丨传承百年非遗经典 如此纺线技艺却难觅有缘人
齐鲁网3月22日讯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在漫漫历史进程中,男耕女织,是我国农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曾几何时,家家户户会纺线,自己染布做衣服,而如今,纺线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会纺线的人越来越少了。青州古街上的纺车旁,经常围满游客,驻足观看。
这位纺线的非遗传承人叫傅清会,今年66岁,她不仅会纺线,还会和游客一起唱《蒙山情》、《沂蒙颂》等红色歌曲。
“小的时候我奶奶纺线,纺线就织成布,我家里人很多,做被子做褥子,自己用了,剩下的还支援前线,我跟着我奶奶学纺线学会了,我奶奶会唱红歌,我也学会了,来了游客我就唱给她们听。”傅清会说道。
傅清会说,她操作的这件纺车已经传承100多年了,每天都要纺一纺,纺的线多了,她就做成健身球,给过往游客留作纪念。
傅清会五天纺一斤棉花,一天纺二两,早晨起来纺,纺到晚上,纺八个小时,做二十个这样的穗子,五斤线就织一块布,一块布就做两床被子。
手工技艺,慢工出细活,大多年轻人耐不下性子,都不愿学,但是傅清会盼望着能在古街上碰到有缘人,将手艺传承下去。
“我还希望有来学的我教教,传承下去,有来愿意来学的我免费教,把这个纺线来传承下去。”傅清会说道。
闪电新闻 记者 青州台 王振环 编辑 李昊
[责任编辑:杨凡、杨本敬、李昊]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81695052,诚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