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火车站客运员康倩:沿着父辈脚步继续见证
编者按: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艰苦奋斗的70年里,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无数平凡而又伟大的“追梦人”,他们奉献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谱写着“追梦人生”,见证着祖国的发展变化。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把镜头聚焦70年里人和事,回望历史,追梦未来。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柳洪华):1934年12月始建,1935年6月正式运营,从建站至今,西安火车站已走过85年历史。火车的轰鸣声里,不仅是离乡的伤感和归乡的喜悦,也夹杂着历史的沿革、城市的变迁。
火车的速度越来越快,穿梭在岁月长河里,它的变化往往会被人们忽视。然而,“铁路人”却在岁月中注视着关于铁路、关于车站、关于旅客的“一举一动”。3月27日上午十点,国际在线陕西频道见到了刚结束晚班的西安火车站客运员康倩,听其讲述她与铁路之间的故事。
康倩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 摄影 柳洪华
自我蜕变:从女特警到“铁三代”
爷爷曾是一位铁路扳道工,父亲在西安火车站的武保科工作,提到铁路,对于康倩而言是自童年就有的记忆。但直到2010年,康倩才真正与铁路“结缘”。
在成为西安火车站客运员之前,康倩曾是一位女特警。事事要强的性格,让她很快成为部队中的佼佼者,优秀的军事素养也为她赢得了很多荣誉,“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成为她的人生信条。然而,2007年年底,因为伤病等原因,她退伍了。
退伍后,康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业找工作。
“刚退伍的时候,我考虑过自己做生意,也去过私企面试。爷爷和父亲都在铁路工作,由于家人的铁路情节,最终我还是选择了铁路。”康倩说着选择铁路的初衷。
从部队到铁路,不仅仅是制服的改变。对于康倩来说,角色、性格的转变更为重要。部队的氛围和经历,塑造了她严肃较真甚至是苛刻的性格,而铁路工作需要的是耐心、细心。这种角色冲突,也让康倩“吃了些苦头”
“2010年我刚到西安火车站工作的时候,特别不理解旅客为什么会将列车晚点归咎于车站工作人员,诸如此类的事情让我很难接受,甚至与旅客发生过争吵。”康倩回忆道,“刚到西安火车站的前两年,我几乎经历了客运的所有岗位,检票、验票、站台到如今的‘丝路缘’服务台,这是一个自我适应改变和沉淀的过程。”
康倩(左)与小旅客合影 图片由康倩提供
正如康倩所说,那两年还真的挺难熬,如今回想这一路走来,是那些看似“固执”的乘客促使自己蜕变。现在,康倩的主要工作在服务台,也会去巡视候车室、解答旅客问讯、处理投诉、接待重点旅客等。
“经历了师父的‘传、帮、带’和自己的摸索理解,我慢慢的学会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比如现在遇到晚点列车的旅客,我会利用铁路规章和自身经验,向旅客解释清楚并为他们重新规划路线,来帮助旅客解决困难。”康倩笑着说道。
除了自我适应,康倩的10年“铁路生涯”饱含着父辈的传承,“爷爷曾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轻伤不下火线’是爷爷给我的精神影响;父亲则是一位特别善良、耿直、老实的人,也给我讲‘铁路人’的为人处事,讲细微之处见真情,让我逐渐爱上铁路工作。”康倩说。
康倩(右)为旅客提供咨询服务 图片由康倩提供
时代之变:车站与旅客一同进步
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火车站像是一个小社会,它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标识地之一,浓缩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见证着人们精神文明的前进。
八九十年代的火车站,拥挤、“脏乱差”是它的形容词,候车厅内“烟雾缭绕”,随处可见躺坐在地上的旅客。火车站设施配套、监管服务措施等方面的不足,旅客素质还不够高,多方面的因素“造就”了那个年代的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