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南方正在全面碾压北方,北京再强也无能为力

2019-04-10 20:29栏目:新闻

  坐下来闲聊现在的人才流向,他们都提到了一点,在过去的三年中,30岁到40岁这个区间,在职场里已经挑大梁的人物,有明显的从北方向南方流动的趋势。

  更确切地说,是离开北京,来到上海、广州和深圳这样的南方城市。

  北京已经逐渐开始丧失掉对人才的吸引力,这是一个残酷且不争的事实。

  北京是北方经济唯一一杆可以迎风飘扬的大旗,它的任何一种趋势,都可以视为北方经济变化的一个信号。

  如今这个信号不太妙。

  去年年底,赛迪顾问发布了《中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发展研究白皮书》,列出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排名,前十城市中,南方占9席,北方只有北京1城入围。

  一周之前,科创板第一批IPO企业名单公布,9家企业,8家来自南方,只有一家烟台的芯片企业,勉强给北方装点了一下门面。

  看城市的GDP排名,以去年为例,前十城市中,北方只有北京天津两城,天津的经济增速还是倒数第一。

  2018年上半年,南方经济在全国经济的比重已经上升到62%,北方占比下降到38%,这个差距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谈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落后典型时,国人总是习惯性把东北拖出来鞭打,所谓“重工业是烧烤,轻工业是直播”,已经成了一种嘲讽式的标签。

  其实整个东北,何尝不是北方经济的缩影,只是看上去特别病入膏肓罢了。

  放眼整个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远古到西晋时期,北方经济是唱主角的。因为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优厚,中华民族的先民,以及相对成熟的文明,是由这个区域开始孕育而生的。

  相比农业发展相对完备的曹魏地区,吴蜀两国刚刚开发,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这也是西晋后来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

  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开始南移,“安史之乱”则让这种趋势开始加速,深受战乱困扰的北方人,开始大举南下。南方的农业发展,在得到相对先进的耕种技术和经验,加上时局相对稳定,到了宋朝时就已经超越了北方地区。

宋代文人日常

 

宋代文人日常

  从北宋到南宋,是中国经济格局定盘的决定时期,南方已经彻底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区。

  回望历史就会发现,以包邮区为主的南方地区,之所以能够压倒北方,主要原因还是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开展,不像北方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因为严寒而无法劳作。

  周期性无法劳作,就会形成一种惰性,看天吃饭的农业思维就会根深蒂固,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以及商业环境的形成。

  如果这么看,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也是命中注定的事情。

  在中国城市权力排行榜中,北京显然是大哥大的存在,哪怕是上海滩也无法与之争锋。

  中国历史中,担任过首都的城市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西安、南京、杭州、洛阳、开封等,以及不熟悉的商丘、哈尔滨、邺城等……

  但是没有一座城市,能刷出北京的存在感,这是对中国影响最深的首都。

  要说作为首都的历史,北京跟西安、南京、杭州,乃至开封都没法比,尽管元代已经在北京建都,但是整个王朝才98年的短命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作为中原和草原蛮族的过渡地带,其实北京就是一缓冲区,一个典型的边疆卫戍城市,没人愿意去的苦寒之地。

  就跟人会行大运一样,北京偏偏遇上了朱棣,北京本来是燕王朱棣的一块封地,军人出身的他,对自己带兵打仗的这块土地很有感情。

  在发动“靖难之变”顺利夺取皇位后,朱棣作为叛乱一方,在纲常礼法上并不具有正当性,他对南京一点都不留恋,内心觉得晦气。大领导都喜欢不破不立,北京就成了他的迁都第一选择。

  从环境气候,以及生活习惯上,生于南京长于南京的大臣们,并不喜欢条件艰苦的北京。在南京,他们有鸭血粉丝汤喝,有玄武湖可以逛。到了北京,那时候估计连卤煮火烧都没有,一言不合就风沙漫卷,一到冬天就干燥到流鼻血。

  在大臣们的怨声载道中,北京这座人造首都,就这么硬生生拔地而起。

我们熟悉的万里长城

 

我们熟悉的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