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修缮做到“最小干预” 箭扣长城保持“野味”(2)

2019-04-21 02:40栏目:新闻

  以最小干预修缮长城的理念,过去曾落于下风。董耀会记得,2004年河北紫荆关长城修缮时,究竟是保持原状还是恢复新建时的面貌,曾引发激烈冲突。紫荆关长城被质疑修旧如新,甚至局部以石块砌筑的虎皮墙代替砖砌墙体,破坏了原始风貌。

  “那是冲突非常激烈的一次,后来各地文物部门越来越多地接受了最小干预的理念。”董耀会回忆,2016年,在一场关于长城保护理念的论坛上,河北文物部门反思了紫荆关修缮的方式,认为有些做法并不恰当。

  而如今,最小干预、原状保护终于成为国家层面的总体原则。董耀会说,所谓最小干预,有三个关键点——最大程度保存文物本体存量、历史信息,以及保证工程质量。

  新料用得少了 残砖、断砖继续使用

  箭扣修旧如旧的一个具体体现,是新料用得少多了。

  修长城用的新砖都按古法烧制,尺寸与明代城砖保持一致。程永茂行走在“鹰飞倒仰”和“北京结”之间的长城上,感觉几乎看不到新料的使用。

  他说,修长城的砖太贵了。现在北京烧砖的工厂都关闭了,城砖要从山西定制。这些砖生产出来再运送到箭扣长城脚下,每块成本约16.5元。另外,运输成本也非常高昂。城砖到了长城下的村子以后,施工人员利用农用车将砖块从小路推到山脚下的堆料点,每块砖运送成本约1.5元。城砖上山,需要依靠骡子来拉,每块砖运输成本约3元多。最后上长城的一段路,只能靠工人师傅肩扛手提。

  在箭扣一期修缮工程中,20多万块砖就这么运上了山。

  在箭扣二期修缮现场,拆出来的旧城砖和新城砖分开码垛,用指示牌标明“身份”。实际使用中,能用旧砖的优先使用旧砖,以保留旧貌。

  即使是残砖,也有大用途。在一些已经修好的墙上,最上层的城砖并非完整的砖块,有大量残破的断砖。一眼看上去,显出参差不齐的状态。这是有意为之,既让残砖继续利用,也能保持长城的沧桑感。

  全国将借鉴箭扣砖长城修缮经验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长城遍布我国15个省(区、市)的404个县(市、区),各类遗存总计43000余处(座/段)。

  全国长城中,墙体设施保存比例为1/2以上,墙基、墙体留存比例为3/4以上的,属于保存现状较好的长城点段,仅占总数的12.3%。有大量的长城需要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