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爆分的平台mg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原标题:继圣贤明德之学,求知行合一之用——河南宏光国学博览馆及王澄先生

文/倪莉

对于国学文化,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国学教育呈现出“复兴”态势:开国学院、办读经班、建孔子学院、搞国学讲座、营造校园“国学味”等等,搞得不亦乐乎,似乎有种尽人皆知国学的氛围。而盛名之下,真正的国学知识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笔者前段时间拜访了当代著名艺术家王澄先生和其弟子李志军博士,并有幸参观由他和几位弟子共同创建的河南宏光国学博览馆,进而走近真正的国学博览馆。

国学经典,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精髓。后代人通过了解国学经典,可以领悟到许多亘古不变的真理。位于郑州郑东新区意中大厦附二楼的宏光国学博览馆是一个公益性文化场馆,占地约二千一百余平米,其创建宗旨是:“继圣贤明德之学,求知行合一之用”。可以说,“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命题,其最早出自宋元之际儒学家金履祥所著《论语集注考证》:“圣贤先觉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觉所以效之。”这是说,先知先觉的圣贤,知而能行,思想与行为一致,是后知后觉之人效法的榜样。

在王澄先生看来,国学研究和应用是一门浩瀚无垠的大课题,经过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既启发智慧、积淀修养,也适于诵读、陶冶情操。但是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讲,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各路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重估国学的价值》一文中说:“我们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但是,这个广义和狭义之分,有时世人并不能区分的那么明显。这就意味着如果想在国学上有所斩获,就得进行繁琐复杂的资料搜集量和阅读量。

特别庆幸的是蔚为大观的国学知识经王澄先生师徒们五年的挖掘整理,形成一个完整完善的"时间链",从中华文化的源头一路走来,通过清晰有序的时间和文化脉络,我们看到了几千年的先贤们在思想和行动中创造了深邃的哲学,创造了对天的信仰。在宗教性的世界观动摇之后,创造了五行和阴阳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简单的辩证思想,提高了人文的地位,创造了中国文化理念的最高准则“道”和“仁”。

看到无数文人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恕”以及“德”和“理”,建立起国人的美德和做人的标准。在这里,国学以时间分段,从先秦经史部、易经、佛学、玄学、文学一直到近现代,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值得一提的是王澄先生亲笔所绘,由弟子宏光国学博览馆副馆长刘炜㫞先生撰写诗赞的“中华二十八先哲”绘像古朴典雅、与众不同,是本馆亮点之一。

国学博览馆主创者王澄先生不仅是著名书法艺术家,还精通医理。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同时,他的诗、书、画、乐的造诣也极为高深,可以说是博学多才、学贯中西。对于各种光环,平易近人的他淡然一笑,就算是对后生晚辈,也是不耻下问,尊重有加。满头白发,颜容清癯的王澄先生,却如年轻人般思维敏捷。无论身处何种场合,说到动情处,他总是澹然一乐,谦和敦厚,让人如沐春风。

子曰:“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王澄先生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这种财富可以跨越时空界线。国学文化,上下五千年,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特有的纽带,也是鼓励无数炎黄子孙振兴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直至今日,国学文化在生活中仍然随处可见,仍然具有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