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金冠娱乐5555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原标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被这个故事骗了多久?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很多人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

小娃娃胸怀大志,房间杂乱,遭大人指责。

小孩振振有词:大丈夫当以扫天下为己任,怎么能纠结于扫不扫屋子呢?

于是大人反击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好有道理的样子,你连一间屋都扫不了,凭什么来扫天下?

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套路。

因为,这个故事,是假的。结局,和你想象的相反。

那个不扫屋子的少年,后来果然成了扫天下的大人物。

很惊喜吧?从此不必纠结于打不打扫卫生了。

更准确地说,人们传说下来的这句话,是两个故事的合集;

两个故事一嫁接,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嫁接真是一个好办法。

这个典故的最初出处,源自一个名叫陈蕃的人。

陈蕃是东汉人,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年,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埽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故事有点短,短得看不到答案。

大意是,他爹问他,你屋里这么脏乱,马上就要来客人了,怎么不打扫一下呢?

陈蕃说,俺是大丈夫,不屑于打扫房间。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他爹没有讽刺他、骂他,而是“甚奇之”——此子骨骼清奇,将来必成大器!

他爹没看错,陈蕃果然成了大器,后来成了尚书仆射,位居三公,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

所以,我们有些教育理念,其实是骗人的。

很多情况下,属于主题先行、按图索骥,大人们发现孩子不爱劳动,这个习惯不好,需要改正;可是,找不到“爱劳动的孩子成了副总理”的好例子,勉勉强强找到了陈蕃。

可是,陈蕃的确不爱劳动啊,后来还成功了,怎么办?

没事儿,反正有了这个主题,那么,故事可以编嘛。

编会露出痕迹,怎么办?嫁接啊。

清朝有个人叫刘蓉,是个文学家。

他大概受了陈蕃的影响,也不爱打扫卫生。

有一次,和他爹怼了起来,大概也用了陈蕃那句话。他老子生气了,说:

一室之不治,何以家国天下为?

意思是说,一个房间你都治理不好,不能修身齐家,何谈治国平天下?

修齐平治,是古人的最高理想,修身,然后齐家,然后治国,然后平天下。

他爹说得对,刘蓉没话说了。这句话后来就被演变成了更加通俗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是不是一定要让孩子喜欢上打扫卫生?

这件事情,还真得分开说。

如果你的小孩还年幼,比如上幼儿园,培养他干家务,是很好的。

犹太人有个理念,每个人都需要为家庭负担责任,不干家务,就没有理由在这个家庭生活下去。

他们都把干家务当成了一个理所应当的事情,从大人到小孩,均是如此。

持有这种观念的,也不仅仅是犹太人。

中国情况比较特殊,小孩子不干家务,和独生子女居多的时代背景有关。

这种观念虽然有了改变,但显然还很不理想。

所以说,还是区别对待比较好。

如果孩子大了,从小没有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家长可以试着去改变;但如果难度太大,也不必强求,更不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因为每个人的特点不同,有些孩子从个性而言,就是比较散漫,对待生活比较随意,他们会认为,刻意追求整洁是在浪费时间;与其有这些时间去做很多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不如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

所以对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是需要区别对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