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手机百乐捕鱼官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原标题:他是勇者——怀念王富仁先生 | 张莉

他是勇者

——怀念我的导师王富仁先生

张莉

王富仁老师喜欢和我们这些学生聊天。他喜欢抽着烟听我们聊。听到我们说起那些好玩儿的事,他会朗声大笑。但是,如果我们中有人聊到一个重要的、让他心有所感的问题时,他也会拧起眉毛。茶也不喝了,烟停在半空中,笑容停止,表情越来越严肃。接下来他会突然提高嗓门,你为什么这么说,你的观点到底是什么,你重说一遍。他的话匣子会一下子打开,他的许多看法和理解,会像疾风暴雨一样涌过来。

在这样的时刻,作为学生,我既害怕又期待。害怕当然首先是怕老师生气,怕自己被老师批评;期待则在于,王老师往往会在此时说出犀利深刻的观点,一下子点亮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有茅塞顿开之感。

都说王老师对他的研究生是“放养”,这自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他并非甩手不管。内在里,他对我们要求严格。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他也从不含糊。

我是2004年进入北师大攻读博士学位的,当时王老师虽然已经去汕头大学担任终身教授,但也在北师大招收博士生。因为身在京外,他和我们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见面谈话的质量却很高。

他通常一回到北京就约我们聊天。只有一次我们去了他在望京的家里,其余时候,我们都在北师大附近一家茶馆里聊。通常是从早上到下午,通常聊得忘记了午饭时间。那个有点简陋的茶馆,是我们的另一个课堂。

每一次都会聊六七个小时。王老师精力极为旺盛。都到傍晚时分了,他聊兴依然浓,做学生的个个都已经像霜打的茄子,最后终于忍不住说,老师,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吧。于是,他乐呵呵地去结账,带领我们去北师大西门附近的餐厅吃东西。

回过头看,王老师和我们的聊天,内容丰富、宽广,观点锐利,足以使我们受益终生。对我而言,那些场景历历在目,即使已经过去十多年。

比如,王老师对那些动不动就引用“正如某某所言”,“正如某某书上所说”的文章很有看法。他说,你们写文章,要说自己的话,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用别人的语言,就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主体性。用自己的话表达,才能形成你自己的思想。他说,写文章得找到自己的语感,你得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你写的,现在很多学者只讲引经据典,不讲究语感了,这是不对的。他说文章要带着作者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样,读者才能了解,这是一个人在说话,不是机器在表达。

王老师曾经对我们大发脾气。当时我们谈起当代某位作家晚年,一位同学说查到一些资料说他孤僻、离群索居,而他身边的人都传言他不太正常。因为请他出席研讨会他不去,请他题字他不题,特别别扭。

王老师当时正抽烟,胳膊突然就停在半空中,表情越来越凝重。他说,你们说,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这个“大家”里都有谁,包括你们几个吗?他说,这么评价作家不是理解作家和文学的方式。他说,你们不能用这种庸俗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上,正常和不正常是谁定的,病态和健康的标准是谁定的?只有去参加研讨会、给别人题词才是正常的吗,这是谁说的?这是什么逻辑?!

他说,你们是文学研究者,你们要进入作家的文学世界,要理解他为什么这么选择,他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和痛苦,你们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不能和普通人一样。你们不能用当官、发财、能在场面上混这些标准去判断这样一位作家,你不能因此判断他是否正常、成功。他站起来,提高嗓门,大声说,理解文学的方式不是这样的,你不能这样理解他,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