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斗牛是不是赌博

2019-05-01 10:34栏目:新闻

原标题:通过事实抵达真实··德阳晚报数字报刊平台

资料图

主讲人:罗伟章(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杂志执行主编、“人民文学奖”与“四川文学奖”获得者、全国文艺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知名作家)

时间:2019年4月13日上午

地点:德阳市文化艺术中心多功能厅

非虚构作品须经得起“还原”

在大致概括了非虚构形成的原因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非虚构作品必须要经得起“还原”。举一个经典例子,就是被称为非虚构小说的开山之作——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他是通过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件灭门凶杀案写成的。写作之前,作者历经六年多的准备,不仅采访了案件的关键人物,还访问了大量市民,尽可能多地接触各色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非虚构作者首先要做一个行动派。下笔前要有艰苦的采访,要有第一手资料。要舍得把自己交出去,敢于交给事件、事实,要有尊重事实的态度。唯有这样,才可能经得起“还原”。《冷血》尽管被称为非虚构小说,但它陈述的事实,都是可以还原的。

非虚构写作,难在写之前。其实虚构作品也一样,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品。大家都看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路遥翻阅了十年的《人民日报》,十年的《陕西日报》,十年的地方报纸……每一个跟作品有关的资料都详尽地记录。托尔斯泰写《复活》,以70余岁高龄,还四处走访监狱,翻阅卷宗。非虚构写作更要如此,前面说到的《冷血》,采访六年多,笔记达6000多页;马尔克斯写《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采访和沉淀30年。

都知道,虚构型写作(小说)是通过有机的想象达到真实。小说里的事实是一种综合事实。正如鲁迅谈到他小说里的人物,手、眼睛、头发、帽子、衣服等等,广泛取材,综合到一个人身上,总之人物或故事是综合性的缠绕。缠绕得好不好,就看这个虚构作家的能力。而非虚构写作主要要求“就事论事”,再来“还原”。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还有《红楼梦》和《聊斋》、《西游记》里的人物就无法还原。但是,他们最终的目的是抵达真实,让不同国界、不同时代的读者读了,觉得呼吸有体温,有内在生命和审美价值。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必然

非常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关于非虚构写作的话题。在我国,其实早就有了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那为什么要多出一个“非虚构”文本?

先说说非虚构和报告文学的区别。非虚构是为事实服务而不是为人服务。它的最高目标是抵达真实,还原事实。非虚构作者有他的判断和分析,有他积极的介入性、独立性。有了独立的介入,有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写出来的文章就有存在的价值。从其独立性来说,非虚构写作比报告文学要难,难在不是别人给你的,难在不是命题作业,而是主动的,独立的,需要自己去发现的。哪怕是别人给你的任务,也是更多地凸显作者自己的写作意识。独立,独特,有自己,是任何文学体裁创作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我是一个虚构型作家,主要写小说,偶尔也写报告文学、散文之类。小说家(虚构型作家)是如何看待非虚构写作的?许多小说家不愿意参与这个讨论,觉得还不成熟或者认为没多大必要。我却认为,恰恰是虚构作家应该积极参与。有句话说,只有对手才和你具有最深刻的联系。了解自己,就从对手方入手。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有人提出了“非虚构写作”这一概念。在我国,这个提法相对较晚。那么,为什么非虚构写作现在会这样火呢?首先是我们对这个时代有兴趣了,有兴趣才有需要。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渴望,对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担当和责任,我们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追求。这是一种自发生长的热情,是一种介入和把握。

那么,非虚构写作的终极追求是什么呢?是事实,并通过事实抵达真实。虚构型作家通过想象走向真实,非虚构写作通过事实走向真实。途径不一,目的一样。这是它们相生相向的关系。大家都知道,真实这个词,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荀悦《申鉴·政体》说:“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而已。”我们的先辈,早就有意识有自觉地为真实这个词奋斗。《现代汉语辞典》上对真实是这样注释的:符合客观事实。但是,我们是作家,对这种简单的解释不会满意,作家的真实还包括情感的真实、理性的真实,是事实背后的规律和真谛。他的真实除了实际功能,还有美学意义上的繁衍。作家要在事实的基础上有情感地、理性地思考,是高于事实本身的真理。